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以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铸魂”

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菏泽乡村面积广大,乡村人口数量相对较多,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对于繁荣乡村文化,改善乡村群众精神风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凝聚全社会齐心发展的“精气神”,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既要从加强文化供给,丰富乡村群众精神生活入手,又要在发挥文化产业关联作用,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方面求突破。重点应当把握好四方面关系。

一是把握好传承乡村文脉与移风易俗的关系。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广袤的乡村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中华文明的礼仪习俗,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乡村文化振兴要通过传承乡村文脉,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应当分辨其中的糟粕,加以扬弃。为此,应加大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使乡村真正成为传承优秀乡土文化的“厚土”,承载代代人乡愁的“家园”。从物质文化层面而言,应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加大乡村文物古迹、具有传承价值的乡土古建筑的摸排保护力度,深入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为家园情思和土地情感保留物质载体。从非物质文化层面而言,乡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母体”,大量的民间艺术、手工技艺、民风民俗等流传于乡村,应注重挖掘乡村中的传统民俗、民间艺术以及传统工艺,通过策划丰富多样的非遗展演活动,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等方式,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凝聚乡土情怀。

二是把握好文化惠民活动与群众文化需求的关系。文化惠民活动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丰富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乡村群众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文化惠民活动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政府的“文化惠民”与群众的“文化享受”之间有机对接,是增强惠民活动实效的一个关键环节。从实际效果看,由于高品质展演项目相对较少,活动形式不能有效调动乡村群众积极性,文化惠民活动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惠民活动的效果,一方面要紧扣百姓需求,使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更加“接地气”,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艺术活动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增强文化惠民活动品质,大力提升公益性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乡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应充分利用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惠民演出的机会,邀请省级高水平文艺院团赴乡村基层演出,最大限度满足乡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

三是把握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与效能提升的关系。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环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乡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各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短板逐步补齐,但在如何有效利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乡村文化大院“铁将军”把门,有的文化活动室设施不全等现象依然存在。建设是前提和基础,服务是目的和关键,只有有效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效能,才能真正发挥其意识形态阵地作用,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一方面,要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长效机制,不断加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建设,在基本完全覆盖行政村的基础上向自然村延伸;积极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加强乡镇分馆建设,设立村级服务点,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全面覆盖,惠及全民。另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建立乡村居民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行“按需制单,百姓点单”服务模式,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更加符合乡村群众的需求。

四是把握好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与脱贫攻坚的关系。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举措,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依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要积极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地,依托我市乡村非遗资源丰厚的优势,推进“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大力推进鲁锦、柳编、东明粮画、刻瓷等劳动密集型传统工艺项目发展,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采取“项目+传承人+基地”“公司+农户”等模式,吸纳贫困人群就近就业,增强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借助黄河生态资源、平原森林资源、农耕资源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具有鲁西南特色的农家宴、精品民俗和民俗娱乐活动,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中,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条。

总之,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要守住“乡愁”,振奋精神,振兴产业,凝聚起广大乡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上一篇:鄄城县打好产业扶贫“组合拳” 书写乡村产业振兴“新篇章”
下一篇:突破乡村人才瓶颈 助力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