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阅读,享受自己的宁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古诗出神入化地烘托出密林深山的恬静、安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幽雅、静谧的环境是人们捧卷读书的良好场所。有人问作家:苏州美的特征是什么?作家回答说:“静!”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久居繁华喧嚣的大都市的读书人,是多么渴望一片宁静。

我的业余生活主要是在阅读中漫步。它们令我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得以有空独自穿越书架与人群,静静地清理清理疲惫的灵魂,做一做精神扩胸运动的漫游者。

我的书房是小巧、简单而富有的,一扇朝东的窗户,户外一棵沙枣树下的民房之间,空间或散布着一些草皮。这样,一个书房便具有了“民间书斋”的意味。当然,它同所有的书房一样,除了有电脑和一套不入流的办公桌椅,以及一张单人床之外,尚有五架擎天书柜并列排在一面墙角,像是日夜中护着 3500多个不同著作者的卫士。而我,就是那一个唯一有机会在夜晚进入他们内心世界中去的人。

我至今都还记得五年前的那一段快乐时光!静谧夜晚里青草勃发的气息,晨光中夹于书页里的鸟啼,甚至邻家撒野或叫春的猫;还有树,秋风中纷纷落下的果实与枯叶,一种比顿号长、比逗号短的枣树叶之雨,在我的窗前演绎,那样的情形已永远地定格于一段读书时光的记忆之中。

有两条小路可以接通我的书房。一条向南的铁路与御河相连,多少个日子,我曾独自一人揣上一本爱默生的《自然沉思录》、梭罗的《瓦尔登湖》、卢梭的《漫步遐想录》,抑或王家新的《人与世界的相遇》,体悟前人和大师们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河畔挺拔的白杨在晚风中飒飒整理着衣装与灵魂,河水的波光反射到树身上,那些波凌危若一排排神秘莫侧的诗行……时常可以碰到农夫或孩子,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读到了在书中无法遇见的另一种真实,那种与生俱来的与土地的血缘关系!这是任何语言方式都无法表达的境界。

另一条向西的石板路,大约要经过的500米长的陋巷方才与天街相通。徜徉在民风未泯的古老石板巷,竟然有孔子负简神游的飘然感觉,一些古老的市声从千年的书本中传来,再次在这条小巷中回荡:百年老店铺里飘出了豆汁儿与油条泥合的清晨;一辆板车推着正午的阳光,让愉懒的空气四处弥散;下午至黄昏,尤其是傍晚,小巷渐渐露出了它的另一种生机,爱健身的古城人总是与广场舞无法刻舍,几个晋剧票友就着麻将独自甩腔、抖嗓……出了天街,那自然是恍若隔世的另一种场景,除了车流,便是高楼,现实生活的反复无常总是围绕着这些物质感特别强烈的事物旋转。

现在,我的读书生活与漫步遐想都有了质的变化。就像一只误入鸦群的灵鸟。城市,这个庞天的制造声音的机器,将一只鸟的鸣叫完全湮没。除去白天的生计奔波不谈,大约在傍晚7点,一个文职员会变幻为通灵者,通向神性、血性与诗性。同时,也是一个灵魂收集者。整个收集过程,我亦可以有两条道路选择而通向市中区最南的二座书房——二家书店。由于有了这二家书店的存在,整个市区在我眼中成了更大的一个书斋。纵使有车流、巨厦,我仍然发现,穿越红尘抵达一本书的过程,是整晚中最令人心动的一件事。


上一篇:转眼间,到了雨季,连绵的雨水一连下了三四天。史老太正在家
下一篇:麦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