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牡丹区民俗》序言

民俗即民间风俗,又称民间文化,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传承、共享的生活文化,也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最贴近民众身心和生活的文化传统。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传播和演变,与民众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为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牡丹区的民俗,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期。如民间的崇拜习俗,尤其是在民间长期流行的“请老天爷”,过去供奉的“狐仙”“黄大仙”,传说中的“花仙”和“柳树仙儿”,农村街头巷口到处可见的“泰山石敢当”,人们对龙、凤的崇奉和敬畏,科学普及前盛行的崇尚鬼神和祭祀神灵之风,就是古代天地崇拜、动物崇拜、树木崇拜、石头崇拜、图腾崇拜和神灵信仰的延续。当然,这些崇拜习俗难免掺杂迷信色彩,多数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已经废除。

牡丹区地处齐鲁大地,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境内王浩屯镇通古文庙至今仍于每年春秋两季隆重举办祭孔大典,民间的许多习俗,也与儒家文化息息相关。如当地老人忌说73岁与84岁,如有人问及寿龄,必少说一岁或多说一岁,避开这两个年岁,也不在这两年祝寿。据说这是因为圣人孔子只活到73岁,亚圣孟子84岁时去世,迷信说法这两个特殊的年份是“坎儿年”,老人很难平安度过这两道坎,即俗话说的“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境内传统的婚丧习俗、礼仪习俗、尊师重道、尊老意识和孝道观念等,更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牡丹区的民俗,既有明显的北方特征,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民间的日常饮食风俗,主食以面食为主,菜肴风味属“鲁菜”菜系,口味侧重咸、辣、香等特色,是典型的中原饮食文化;而吃晚饭称作“喝汤”,乡村传统婚宴盛行的“八顶八”和“三八八”席,席上最后一道菜忌上丸子、讲究“客不翻鱼”、饮酒必双杯等习俗,便带有鲜明的鲁西南特色。

牡丹区作为中原腹地、礼仪之邦,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萃集了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武术、面塑、剪纸、刺绣、年画、皮影、杂技、风筝、雕刻、编织、木艺、书画等几十个种类。仅民间曲艺,境内常见的就有山东琴书、曹州花鼓、坠子、山东快书、山东大鼓、山东落子、莺歌柳书、评书、弦子鼓、道情等十几个曲种,堪称“书山曲海”。许多民间艺术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俗的核心在于文化,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传承文化、移风易俗的目的,牡丹区政协的有关同志在无数次深入民间走访、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遍阅典籍,反复求证,精心编辑了这部《牡丹区民俗》。

《牡丹区民俗》全书40余万字,300余幅相关插图,共分十章,分别从生活、生产、商贸、节庆、礼仪、族里、方言、崇敬、艺术、娱乐十个方面,生动展现牡丹区特有的民间文化和风土人情,内容丰富,语言精练,详略得当,图文并茂,集观赏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不失为一部了解牡丹区民间风俗、传统文化与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的优秀读物。


上一篇:什李马叉:穿越千年的传承
下一篇:守望传统文化 唱响时代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