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龙港:农民就地变市民 社区服务跟得上
房前屋后有专门的“管家”公司打理,公安、市监等职能部门在家门口轮值办公……这样的服务不是在市中心,而是在浙江龙港的普通农村社区。
龙港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改革的试验田。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加速融合?今年4月,龙港完成了撤镇设市后的一个改革大动作:全市73个行政村在原来村庄基础上,全部撤村改社区。至此,龙港市再无村委会,只有102个社区,所有农民就地市民化。
龙港农民变成市民,社区服务如何能够跟上?连日来,记者来到龙港市中对口社区、华中社区等农村社区,一探究竟。
日常服务谁来管?
一个“管家”全打包
今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中对口社区居民吴世准觉得好像在做梦。他原本住在30多年的老房子里。今年2月,他像城里人一样搬进了套房,有自来水、管道燃气,维修工打个电话就上门,年迈的父母有专人照料……
不知道的人以为吴世准住进了城区。实际上,他所在的中对口社区离龙港城区有20多分钟的车程。一进入中对口社区,记者仿佛进入了一个精心打理的公园,柏油马路平整干净,路旁花圃鲜花盛开,河道两岸杨柳依依。“这株绿植要修剪了,那个花圃有病虫害……”一名中年女子穿着制服,手拿巡查记录本在认真记录。她叫苏丹丹,是绿鑫物业的养护“管家”。夏季病虫害的高发期,她每天都要巡查一次。
说起绿鑫物业,有点特别。在人们的印象中,物业公司管理的是小区,但绿鑫物业管的却是0.7平方公里的整个中对口社区。中对口社区党支部书记陈开茂把它比作社区“大管家”,“社区自办,负责全社区的道路保洁、垃圾分类、环境治理、绿化养护、安保、居民服务等日常事务。”
绿鑫物业公司位于中对口社区的农房集聚小区新华绿洲锦园内。在陈开茂的指引下,记者来到绿鑫物业前台,两名工作人员正在接待前来求助的居民。半年多前,新华绿洲锦园一期586套房刚刚交付,因此装修求助最多。
“装修师傅不小心把水泥浆灌进下水管道了,怎么办?”一位居民急切地问。维修工黄笛上门鼓捣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把水泥块敲了出来。黄笛是湖北人,当了10年的维修工,是绿鑫物业的“引进人才”。“绿鑫物业一共25名员工,除了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员是从专业公司聘请的,其他都是本社区的居民。” 陈开茂告诉记者。
吴世准也有了新的身份:公司招聘他做了保安。他以前在家种地,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捉襟见肘。“公司组织我们培训,考取了保安证。” 吴世准说,就在自家楼下上班,收入稳定,这是他从没想过的好事。他很珍惜这份工作,每天来得最早,离开得最晚。而在陈开茂看来,雇佣本地居民一方面为了解决就业,另一方面是为了省钱。“能就近照顾家庭,大家不会太计较收入。工作做得好了,等于为自己和邻居服务,这就叫共治共享。”
看着眼前的一排排高楼,陈开茂深有感触。他说,新华绿洲锦园虽然是农房集聚小区,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但环境并不亚于城里的高档小区。当初,为了媲美城里的配套设施,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最棘手的是城里的燃气管道没有延伸到这里。”于是,他们找燃气公司商量,在小区附近建设加气站,586户居民终于用上了城里才有的管道燃气。
通过一个物业公司来管理整个社区,中对口社区的创新做法吸引了不少周边社区来学习。居民日常服务可以公司化运作,其他事务是不是也可以?绿鑫物业的成功经验给了中对口社区灵感,他们又按居民生产生活的不同板块分别成立了公司:环保科技公司负责垃圾回收处理,生态农业公司管理全社区的农田,为社区发展引入产业“活水”。
人手不够怎么办?
“城市大脑”来帮忙
华中社区位于龙港市的龙巴公路边上,有3000多人口,由原鉴后西村和鉴后东村合并而成,可谓“家大业大”:这里有物流园区、驾校、汽修公司,有300亩农业生态观光园、700亩美丽田园、447亩滩涂,有120多套民宿,同时也有危房和低保户……涵盖面极广的“家业”给华中社区带来了管理上的难题。不过,今年上线的一套智慧系统大大缓解了管理压力。
初到华中社区,记者正想四处看看,被华中社区党总支书记冯亦科拉了回来。“不用这么麻烦,看一个大屏幕就够了。” 冯亦科略显神秘地说。他所说的大屏幕名叫华中智慧社区系统,涵盖了高空巡检、水质监测、危房监控、智慧农业、智能垃圾桶等10项功能。
技术员林晓倩形象地用“农村版城市大脑”来形容。她指了指窗外,外面有个铁塔,高30多米。“上面安装了鹰眼,可360度旋转。” 林晓倩熟练地点开和鹰眼相连的高空巡检系统,方圆数公里立即一览无余,连老奶奶在门口洗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她说,鹰眼自带热成像系统,“违章盖房、烧秸秆、火灾、夜间盗窃等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配合路面监控,社区动态一览无余。”
上一篇:济宁高新区:“跑小青”跑出审批加速度
下一篇:江苏宿迁:社区“微治理” 城市“最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