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一年两支书 矢志不渝奔小康
71年,弹指一挥间。
对于牡丹区安兴镇船郭庄行政村村民来说,71年的发展变迁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在眼前一帧一帧地掠过,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追梦”历程。
掰着指头,说起往事,上了年纪的村民们总会不由地发出一句感叹:“那真是太不一样啦!”
他们说的“太不一样”,是村里日渐富足的物质生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船郭庄村两任党支部书记郭良斋、郭心合“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忘初心和使命”,让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蝶变为共同富裕的“领头雁”。
说起老党支部书记郭良斋,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上世纪五十年代,地处偏僻的船郭庄村辖9个生产队、500多户,耕地2600余亩,但是村里的土地坑洼不平,农田水利设施缺井无渠。“旱田收蚂蚱,涝天收蛤蟆;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洼洼。”这句顺口溜就是船郭庄村过去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如何让群众吃上饭、不饿死人?是郭良斋上任村党支部书记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根源是全村9个生产队2600余亩基本农田无水灌溉,土地不平整。他组织召开村民议事会,大家一致决定要引水修渠,平整土地。1969年春天,一场浩浩荡荡的引水渠修建工程和平整土地大作战在船郭庄村启动。
“在老支书的号召下,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1700多名村民投工投劳修建沟渠、平整土地。当时,我们没有砖块,就自己建窑烧砖,没有机械夯,就用石磙打夯;打夯非常辛苦,8个人一组轮班,从水渠的两边往中间打……”说起那段往事,今年72岁、参加过修渠的村支部委员郭士田还历历在目。历经一年时间,从赵王河到船郭庄村一条长3500米、宽6米的水渠终于修通了。2600亩基本农田也得到平整,从此灌溉无忧,一举解决了船郭庄村的吃饭问题。
1997年,34岁的郭心合被推选为船郭庄村第二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循着老书记的足迹,继续带领船郭庄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郭心合这届村党支部探索的重要课题。因为,村里的老百姓已经从“想吃一顿饱饭”提升到了“想过上好日子”。
上任第二年,郭心合引来一家皮毛加工企业,吸引了村里600余名劳动力到工厂打工。有了第一家企业的成功落户,让郭心合有了脱贫奔小康的信心,也让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船郭庄真正实现腾飞,还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决策部署,终于闯出了一条符合村情的道路。”郭心合说。
2015年,该村利用镇返乡创业园落地的机会,实施“村企联合”带就业,近千名村民成功转型为工人;2017年,船郭庄村流转土地1800亩,以苗木种植基地和苹果采摘园为依托,打造旅游项目,让船郭庄成为游客休闲娱乐的“世外桃园”;2018年,有效整理、承租集体耕地和沟、路、渠等资源,仅此一项,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以上。
富裕起来的船郭庄村没有忘记村里的贫困群众。说起家里的收入,今年53岁的贫困户冯雪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有两亩地全部流转了,一年有2400斤小麦,加上自己在村里企业打工和各项政府补贴,一年算下来,也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
2019年,船郭庄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30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50万元,人均纯收入1.2万元,全村5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帽”脱贫。
上一篇:鄄城提升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
下一篇:浙 江“开办企业”全流程 办理时间将不超过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