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支部带头 脱贫不愁

“俺们村地不好,一下雨就涝,种地都没心气儿,指不定哪天一下大雨,一年都白干了。”这是省政府办公厅选派的“第一书记”赵鲲、杨杰睿刚到帮包村进行调研的时候,听到最多的话。

赵鲲、杨杰睿帮包的张庄、岗西刘行政村位于曹县倪集街道办事处,是省级贫困村、扶贫工作重点村,两村400余户村民中,贫困户就占了一半。村庄地势低洼,内涝严重,村内没有建设用地指标,既没有项目支撑,也难以引进产业项目,村民常年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村庄脱贫致富可谓徘徊歧路、举步维艰。

“土地就是咱老百姓的绿色银行,是脱贫攻坚的最大资源。”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思量,两位“第一书记”决定从老百姓最熟悉的土地着手,调整种植结构,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到烟台、寿光、莘县等农产品基地实地考察后,为村里优先引入了周期短、见效快的草莓种植项目。

地选好了,产业项目引进了,可不少群众心里却打起了鼓:“这草莓好是好,可投入也太高了,万一没种好或者种出来卖不出去,那不舍了半条命。”为了彻底打消群众的顾虑,两位“第一书记”带头捐款1万元,与村干部和党员骨干共同集资捐款4万余元,进行草莓试种,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通过半年的努力,2020年5月,草莓试种喜获成功,每亩收益达到4000余元。脱贫的路子闯出来了,群众的顾虑打消了,赵鲲与杨杰睿趁热打铁,成立种植产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个人”的模式,走订单农业的路子,企业为合作社提供免费技术支持,与合作社签订回购协议,果实全部保底回购。

产业振兴是出路,脱贫致富有奔头。入村帮扶一年多,两位“第一书记”为村庄协调扶贫资金390万元,建设了430KW光伏发电站、14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组织各类扶贫项目、扶贫车间等开工复工11个,协助7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有序返岗。两个贫困村集体收益由每年不足5万元,提升至每年25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壮大了,老百姓口袋里有钱了,乡村振兴的路也越走越宽了。

通讯员 岳冬晨 孟 晗 记者 臧 宾


上一篇:“惩腐打伞”不手软
下一篇:一只鸭创造一个百亿级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