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书写大爱担当
面对利益,他选择让患者少住院,少花钱,运用传统手法诊疗疾病,赢得患者的信赖;面对诘责质疑,他细声慢语,躬身悉心服务,赢得患者赞赏;面对医疗服务大局,他不惧生死,砥砺前行,赢得人们尊重——他就是牡丹区首届牡丹名医、菏泽市牡丹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伟。
一切从患者利益入手
一天,门诊来了一名中年患者,患者家住菏泽高新区万福办事处,是在家人陪同下找陈伟看病的。由于车祸患者患上耳石症,晕的时候天旋地转。最初,晕几天就好了,后来越来越频繁,以至因担心摔倒,都不敢出门了。“通过手法复位,患者的耳石症好了,现在只要进城,他都会过来看看我。”陈伟说。
有一名驼背患者,是用担架抬过来的,陈伟考虑到患者身体特点,特意安排医护人员将患者下肢垫起,为其进行了治疗,经过治疗,患者的眩晕症好了。“其实,许多患者对救治他们的医务人员,都铭记于心,逢人都说是哪位医生治好了他们的病。其实,我不是看重患者的褒扬,但看到他们恢复健康,我很开心。”他说。
“现在医学已发展到微创时代,缝合器等仪器也给患者带来福音,但按压等传统诊疗方法我们还是没丢弃。”陈伟说,一些患者由于家庭窘困,采用现代仪器诊疗的话,每人次要几千元,而传统疗法只需几百元。正如他所说:“传统诊疗与现代诊疗有时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要诊疗对症,能治愈患者疾病,我就认为这是好的、对的。”
一切从患者角度着眼
从医生涯中,经常会遇到“加塞”情况,群众排队、挂号等漫长等待后排到自己,又因收治突发急症患者被安排在后面。 “对此,有些群众不理解,有怨言,甚至会怒目而视……遇到这些,我就从‘从急救治’原则向群众讲解、交流,征得他们理解、支持。”陈伟说。
一天,一患者因急性脑梗住进医院,因患者发病时自身耽搁送治时间,虽经抢救挽回生命,但造成了偏瘫,患者家人情绪激动之下要讨个说法。“就像大树倒了,树叶还要散落一样,患者救治后有个水肿期,也是临床上特有情况。面对诘责,我们还是通过悉心、再悉心地交流沟通,才最终赢得了患者和家人信任理解。”陈伟说。
陈伟说,医学是个专业学科,也是个前沿学科,更多群众因知识匮乏,或看到负面消息多,就主观认为医生存有过失,轻则横加指责,重则引发医疗纠纷。“从大学生到成长为主治医生要近十年时间,再成名医要十几甚至二十年时间,是非常漫长和辛苦的。因此,面对患者我们都是倾尽毕生所学,对无法挽回患者生命,也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很是难受,所以对失去亲人的患者家人我们选择理解、承受。”他说。
一切从服务大局出发
救治前后,履行告知义务,让患者和家人及时了解病情,规避可能出现的医患纠纷,也成为每名医务工作者必修的“课程”。陈伟说,为提升诊疗水平,医院先后与郑州大学附属医院等大型医疗机构进行了“联姻”,一些像介入疗法等现代医学诊疗措施也推广开来,为切实保障群众健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像急性脑梗死溶栓适应证、多发性硬化治疗指南、帕金森病诊断标准等是科室人员必选、必学。”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陈伟又投身于疫情防控的工作中。陈伟说,在医院理事长张坤勇及院领导班子支持下,筹措、调运各类防疫物资,向王浩屯镇、李村镇、牡丹办事处、黄堽镇等基层医疗机构支援、捐赠了抗疫药品、物资。 “在疫情紧张的时候,我们甚至将自己的抗疫物资送给了基层的医联体单位,以至于许多医务人员戴的都是经过反复消毒处理后超期‘服役’的口罩。”
“忙的时候,只能吃些方便面等速食。经常是迎着曙光出发,顶着星星而回,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陈伟说,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他们第一时间掌握、调配医务人员,提升基层医院防控、救治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对基层人员的防疫培训,增进了与基层医疗单位的了解,关系更趋紧密融洽。“辛苦没有白费,因为行动迅速及时,坚决地守住了防线,确保了‘一个都不能增加’的防疫要求。”
岁寒知松柏,大爱见真情。一切从患者利益入手、一切从患者角度着眼、一切从服务大局出发,陈伟作为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在技术、服务、医德上不懈追求,用大爱诠释了一名医者的使命和担当。 文/图 记者 孟 冰
上一篇:牡丹人民医院多举措助力创建文明城市
下一篇:初心向党旗 爱心育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