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困难群众的幸福网
自脱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市开发区精心构建覆盖广泛的救助体系,使之成为给困难群众遮风挡雨、排忧解难的保障网、兜底网、幸福网。
应保尽保
让困难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今年,该区农村低保补差标准从原先的每人每月210元提高至255元;农村特困供养对象标准,从去年人均455元增加到552.5元;在临时救助项目中,最高救助标准提升到5000元……不断增长的数据,是经济发展成果越来越多用于民生的有力佐证,更是困难群众走出困境的希望所在。
关爱困难群体,还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中。在物价上涨的大背景下,市开发区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于2019年探索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连续1年时间,在发放低保金的同时,发放物价上涨补贴,让低保补贴“跑赢”物价增速。
普惠中体现特惠,是该区民生工程的亮点之一。在今年的实施过程中,城乡低收入家庭中重度残疾人和重病人员,在不分户的情况下,也可将其单独纳入低保范围,全额发放低保金。结合疫情对困难群体的影响,该区大力推进低保边缘户扩面工作,对重度残疾人和其他特殊群体,实施“单人保”。
临时救助
危急困境彰显政府关怀
如何让遭遇意外变故的困难群众尽快脱离困境?临时救助犹如一场场“及时雨”,润泽困难群众心田。
日前,记者从市开发区陈集镇了解到,该镇已建立“救急难”救助体系,困难群众遭遇火灾、交通事故、重大疾病等意外变故,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均可以向村居或民政部门申请临时救助。
陈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贤立介绍说:“临时救助制度是一种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也是一种健全完善托底性的民生保障制度。”
家住陈集镇七一社区居民袁少丹,正为4岁的儿子在齐鲁医院治病犯愁,陈集镇民政办工作人员在水滴筹上看到了她的求助信息,于是立即开通绿色通道,送上了一笔救命钱;粟广川在陪护妻子住院时,突然接到了社区干部打来的申领临时救济的电话,一时,让这个正为缺钱治病发愁的男人感动……每一个小小的片段,都见证着一份温润民心的情怀,刻录着该区提升“民生温度”的孜孜追寻。
兜底保障
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市开发区民政部门整合项目资源,统筹资金使用,全力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把兜底保障工作作为补齐民生短板必须坚守的底线和屏障,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贡献民政力量。目前,全区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实现精准对接,两类对象情况明、数据准,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为圆满完成“最低生活保障兜底保障一批”的工作任务,按照低保与扶贫政策“两线合一”要求,该区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制订出台了《关于做好民政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村居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建立健全了农村低保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农村低保与兜底扶贫量化调整机制,确保农村低保标准按年度动态调整不低于省定扶贫标准。
记者 黄啟峰 通讯员 刘光红
上一篇:区领导现场解决项目建设难题
下一篇:海瑞之“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