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桑氏夫妇德被女塾

在菏泽古城东郊的康庄村(今康庄服装市场),一提到“桑氏夫妇”,村中老人都尊重地称作“老三爷”和“老三奶奶”。这里说的就是清末民初,菏泽著名的教育家桑树勋和夫人桑绍勋。在菏泽古城的东北隅,一说到马神庙街(今步行街的北端),城中老人都熟悉知名的“桑氏女塾”和“保姆养成所”。这就是桑氏夫妇在菏泽创办最早的女子学堂。

据《菏泽市志》记载,桑树勋(1854年-1921年),菏泽城东郊康庄人。齐鲁文化名人,清末民初教育家,曾任菏泽县议事会会长。一生积极倡导女权,致力兴办学校,是菏泽一方尊师重教的楷模,被誉为“近代史上我省热心教育第一人”。

桑树勋出生在官宦书香家庭,其父亲桑九河,清道光年间进士,多年在云南做官,居官清正,暮年双目失明,告老还乡。桑树勋自幼在父亲的培养下,刻苦攻读四书五经,文才超众,不久就取得廪生资格。

清末,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到中国,桑树勋受新思想影响,推崇严复的“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化理论,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他倡导妇女权益,反对女子缠足。曾说:“女子要放脚,要和男子一样顶天立地。”当时,一些人还不理解,常常讥讽他。后来事实应验了他的言论,人们又对他称赞有加。

1898年戊戌变法,康、梁等人主张改革政治和教育制度,提出“废科举、兴学堂”的意见。桑树勋受到启发,认识到“要想社会变革,必须从教育入手”。他立足行动,说:“不但要办男子学堂,也要办女子学堂”。1909年,他拿出家中积蓄,在菏泽城东北隅马神庙,首先创立了“保姆养成所”(后更名为“幼儿师范学校”),开始招收女生,以树立女子教育的榜样。

创办学堂在当时是一个新事物,很多人难以接受,也常遭到头面人物和权势之家的反对。桑树勋不受世俗议论的影响,意志坚定,决心办好这件事。今日,康庄有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还赞不绝口:“还是三爷有眼光,看得准,世道的变化,就是这个样。”

1912年,桑树勋又把自己在菏泽城中的“九间楼”(今东方红大街的红旗影院处),以及乡下的500亩土地全部卖掉,折合白银1.3万两,在马神庙附近创办了一所高初两等女子小学,取名为“桑氏女塾”(后更名为“桑氏小学”),既招女生又招男生。桑树勋亲任校长,聘教师,管教务,竭其财力和心力,呕心沥血,苦心管理。

后来,为了确保办好桑氏小学,他又把康庄的老宅卖掉,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处简陋的住房,把全家都搬来居住。桑树勋变卖家产,兴办学堂的盛举,最终被大家认可。不到十年,桑氏小学就成为拥有九个班的完全小学。在菏泽城及全省引起了巨大反响,人称“近代教育第一人”。后来受其办学行为的影响,菏泽城中又有五处小学和两处中学先后建立,基础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桑树勋为人正派,对自己要求严格,平时不抽烟,不饮酒,清白一身。他常说:“老师要做学生的表率,校长既要做学生的表率,又要做老师的表率。”他胸怀开阔,性格爽朗,特别同情社会地位低下、家境贫苦的人,尽力给予周济和帮助,促使其子女接受新的教育,受到学校师生及乡亲邻里的尊敬和爱戴。后来,被大家推选为菏泽县议事会会长。

1921年,桑树勋因病去世,菏泽县长和各界代表纷纷前来吊丧,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教育界名人志士、教师员工、亲朋邻里都深为悲痛。为他送花圈和挽联,赞有“德贯桑梓”“开明人士”等怀念之辞。桑树勋没有儿女,许多受过他恩惠的人都为他服丧戴孝。当年送殡时,军警护驾,乐队奏哀,送葬的队伍,从城东门出发,绵延五里至东郊祖茔。

桑树勋去世后,夫人段氏,改姓桑,取名桑绍勋,继承其丈夫的事业,仼校长和校董。桑绍勋(1898年-1964年),菏泽马岭岗镇段庄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17岁嫁给桑树勋。在丈夫培养和影响下,她识文断字,知书达理。再加上聪明勤快,又善于珠算计账的技能,随丈夫多年参与校务,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和能力。

从1921年到1948年,她一直任桑氏小学的校长和校董。抗战时期,日本占领菏泽城,有人要她领取日伪政府的津贴,她断然拒绝,说:“我不当汉奸!”桑氏小学曾一度停办。抗战胜利后,小学恢复,桑绍勋将校长职务让出,只任校董,仍参与学校的领导工作。直到菏泽解放,城中学校统一调整,桑氏小学停办。

桑氏小学从创立到发展,经历了30多个春秋。学校规模曾一度发展为13个班,600多名学生,办学很有特色,为菏泽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桑绍勋回到康庄村,年近花甲还参加生产队劳动,村民对她十分尊敬,都尊她为“老三奶奶”。1964年,慈祥宽厚、品德高尚的桑绍勋老人离开人世,全村人为她送葬,深深地留在人们的怀念中。


上一篇:志愿服务引领文明新风
下一篇:小石楼村西南的青山堌堆,当地人俗称龙头岗,也称龙须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