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西壮歌
文/ 图 通讯员 盛红娟 孟 林
一
国庆节前夕,单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湖西教育基地正式启用了!
在单县幵山公园,这座外表普通的二层建筑,沐浴着秋日的阳光,安静祥和。
走进去,历史的烟云扑面而来,战火纷飞,风云变幻。
这是一个给你讲述红色湖西故事的地方。
这里展现的,是一张张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鲜活面孔,一个个曾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实故事,一幅幅湖西大地波澜壮阔的风云画卷。
80多年前血与火交织的悲壮历史,在这里重现。
二
古铜色的大门上,刻着一首歌的旋律。
“……打伤了就抬,打死了就埋,冻僵了迎风跳跳,饿急了紧紧裤带。我们是党的队伍铁的心,一切困难都在我们面前滚开,我们咬紧牙关熬过这黑夜,炽热的太阳明朝定升上来……”
这首《湖西军歌》,是湖西区抗战时期的“抗日进行曲”。当年在湖西,从十几岁的娃娃儿童团员,到年逾古稀的妇救会大娘,都爱唱这首铿锵战歌,心中都燃烧着杀鬼子、打敌人的满腔烈火。
“湖西的抗战是我们坚持,湖西的种子是我们栽培,湖西的人民都在仰望着我们,湖西的危难还待我们排除……”
湖西,这曾是一个千万人共有的名字!
湖西位于鲁苏豫皖四省结合部,东抵津浦铁路,西至菏商公路,南起陇海铁路,北达济菏一线。因位于山东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南四湖”以西,故称湖西。当年,湖西区是与冀鲁豫区、豫皖苏区齐名的抗日根据地。单县是湖西的中心,是湖西区党委、专署、军分区所在地,被誉为“湖西革命的摇篮”。
这首《湖西军歌》的词作者是郭影秋。1943年,在湖西抗日根据地最艰难的时期,他任湖西专署专员。
耳边似乎炮声隆隆,只在一瞬间,这首歌就把人们带回到了当年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三
推开大门,走进序厅。
远看,眼前是一座山。
近看,这是一座由无数血肉身躯组成的“人山”。
湖西地处华北平原,没有高山丘陵,无险可依。在这里建立根据地,打起仗来无处隐蔽,似乎是天然的不利因素。
但是,我们有人民的支持,有成千上万生死与共的群众。平原聚起人山,人山凝成铁壁!这就是坚不可摧的最强大屏障,抵御外侮的铜墙铁壁!
民心凝聚成了中国共产党永远的根据地!
“平原人山”,这正是湖西根据地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
四
红色湖西教育基地展厅面积近5000平方米,分为7大板块33个单元。这是由单县县委、县政府建设,单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弘扬红色文化、加强思想教育的重点工程,主题为“民心托起根据地”,成为原湖西老区22个县市区唯一的专题展示湖西根据地斗争史的场馆。
这里讲述的故事,从抗战爆发一直延续到场馆建设中的2020年春天。每一个真实场景的复原,每一张包含岁月沧桑的照片,每一件经受过战火淬炼的文物,都连接着历史与今天,告诉我们那不能忘记的过去,提醒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
笔者先睹为快,为读者复述其中的几个故事或场景。这些故事都曾发生在我们脚下这片红色热土上,这些场景都是沉甸甸的真实历史。
五
故事:张子敬的革命家庭
湖西抗日根据地从创立初期,就涌现了很多红色堡垒,支撑着湖西的抗战斗争,如湖西“小延安”、曹县“红三村”、鲁西南“小莫斯科”、巨南“红五村”等,被誉为根据地中的“根据地”。
张寨是单县早期党组织活动的中心。1936年春,张子敬在张寨成立了单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抗战爆发后,张寨成为党的工委、地委、县委活动中心。以张寨为中心的单县东南部,党的基础和群众工作始终是苏鲁豫边区最好的地区之一。张寨成为单县乃至湖西地区抗日救亡的中心,时称湖西“小延安”。
1937年12月,中共单县县委成立,办公地点就设在张寨,许多重要会议都在张子敬家中召开。张子敬的二嫂齐居真和妻子蔡志真成了接待员、招待员、“后勤部长”。
张子敬的二嫂齐居真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张寨党支部书记。1942年,湖西军分区的伤员被安排在齐居真家养伤,二嫂对待伤员如同亲兄弟,照顾得无微不至。一天,驻单城日军到张寨扫荡,二嫂得知后,带着家人连夜在村外坟地挖了个地窖,把伤员藏起来。又冒着生命危险,给伤员送饭送药,直到伤员安全脱险。
张子敬的妻子蔡志真既是“后勤部长”,又是保卫干部。不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领导开会,她就站岗放哨,被大家誉为“红三嫂”。
张寨成为湖西革命的堡垒,张子敬的家就是湖西革命斗争的指挥部。许多领导人回忆在湖西战斗的日子,都说:张子敬全家都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上一篇:铿锵的时代乐章
下一篇:汇聚院士智力资源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