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生产劳动中人体与哪些毒物有接触机会 如何防护

生产劳动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一些生产操作可能接触到毒物:

(1)原料的开采和提炼。在开采过程中可形成粉尘或逸散出蒸气,如锰矿中的锰粉;汞矿中的汞蒸气;冶炼金属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蒸气和烟,如炼铅。

(2)材料的搬运和贮藏。固态材料产生的粉尘,如有机磷农药;液态有毒物质包装泄漏,如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贮存气态毒物的钢瓶泄漏,如氯气等。

(3)材料加工。原材料的粉碎、筛选、配料,手工加料时导致的粉尘飞扬及蒸气的逸出,不仅污染操作者的身体和环境,还可成为二次毒源。

(4)化学反应。某些化学反应如果控制不当,可发生意外事故,如放热产气反应过快,可发生“冒锅”,使物料喷出反应釜;易燃易爆物质反应控制不当可发生爆炸,反应过程中释放出有毒气体等。

(5)操作。成品、中间体或残余物料出料时,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工人进行处理,如成品的烘干、包装时,以及检修设备时,都可能因粉尘和有毒蒸气逸散而接触。

(6)生产中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喷洒杀虫剂,喷漆中使用苯作稀释剂,矿山掘进作业使用炸药等,用法不当就会造成污染。

(7)有些作业虽未使用有毒物质,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接触到毒物以致发生中毒,如进入地窖、废巷道或地下污水井时发生硫化氢中毒等。

预防措施: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做好前期预防。

(1) 根除毒物。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可用无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例如用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无汞仪表代替汞仪表,使用苯作为溶剂或稀释剂的油漆;因工艺要求必须使用高毒原料时,应强化通风排毒措施,实行特殊管理。

(2) 技术革新:对生产有毒物质的作业,原则上应尽可能采取密闭生产,清楚毒物逸散的条件。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尽可能采取遥控或程序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者接触毒物的机会。

(3) 通风排毒:在有毒物质生产过程中,如密闭不严或条件不许可,仍有毒物逸散入作业环境空气中时,应采用局部通风排毒系统,将毒物排出。

(4) 个体防护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辅助措施。个体防护用品包括呼吸防护器、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和皮肤防护用品等。选择个人防护用品应注意其防护特性和效能。在使用时,应对使用者加以培训,平时经常保持良好的维护,才能很好发挥效用。

【相关链接】接触生产性毒物的机会是相当多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平时必须对毒物的特性及生产条件有所了解,才能有效地加以预防。


上一篇:“牡丹”秋来争艳 美丽产业绽放
下一篇:巨野“双节”期间接待游客10.87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