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宜居乡村铺就美丽底色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部署要求,王集镇认真制定美丽宜居乡村远景规划和健全城乡“六乱”整治常态化机制。结合自身特点,深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按照不同村庄类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保2020年底全部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到2022年底80%以上村庄达到美丽宜居乡村标准,创建若干特色精品村;到2025年底全部村庄达到美丽宜居乡村以上标准。

目前,王集镇已经完成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1个,全部为两层带院式设计;完成美丽宜居乡村建设1个,全部为11层小高层和6+1电梯房设计;正在建设1个,8栋住宅楼主体全部竣工;启动建设2个。其余村庄按照国家政策分类进行实施,全部完成后,可结余建设用地指标6749.79亩,复垦土地近万亩。

那么,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信心和底气来源于哪里呢?

——这种信心和底气来源于国家政策的支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农村生产发展、实现“居住社区化、服务社会化”的大势所趋,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遇上了千载难逢的机遇。2019年9月,菏泽市召开全市乡村振兴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曹县县委相继召开会议,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来抓,强调要用好土地增加挂钩政策,坚持宜聚则聚,宜改则改,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并要求全县各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及时帮助协调解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这种信心和底气来源于全镇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需要。近两年,王集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镇村班子成员外出学习参观,从中受益良多,尤其是参观新泰市西张庄镇时,发现王集镇与这个镇的人口、产业、区位优势都很相似,但是他们在城镇化建设方面打造的很有特色,经济发展较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参观后,镇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讨论差距形成的原因,探讨如何弥补发展思路的不足。确定了“对标城区、承接转移、打造特色、融为一体”的思路,制定了更加适合王集镇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方案,分类实施。

——这种信心和底气来源于产城融合发展的现实。一是具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目前王集镇毛纺加工企业达到30多家,财政贡献逐年上升,2016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38万元、税收3840万元; 2019年,两项指标分别提升至6038万元、1.04亿元,年均增长近40%。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但全镇主要经济济指标仍然保持稳中有升势头,1—9月份财政收入达到5124万元,同比增长26.6%,增幅20%以上。二是具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产业平台。王集镇回族群众较为聚集,毛纺产业起步较早,最初以郭庄回族村从事牛羊收购、屠宰和皮毛交易为主。2000年以后,随着招商引资和镇域经济的发展,郭庄回族村毛纺加工大户回乡,开展二次创业,几年时间迅速发展到实体生产企业8家,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2016年,环保巡查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促使全镇毛纺企业不得不提档升级。2017年,曹县县委、县政府在王集镇建设了占地1200亩的毛纺皮草产业园,计划规划总投资50亿元,园区配套水、电、路、管网、绿化等各项基础设施和集中供热供气中心、污水处理中心和会展服务中心。产业园区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年实现产值可达100亿元,年税收3亿元。目前,园区已入驻项目14个,其中6家建成正式投产并形成税收,累计完成投资16.6亿元。

产城融合是全国产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是王集镇未来发展的方向,辖区毛纺园区建设基本完成,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将为全镇产城融合发展补上至关重要的一笔。

——这种信心和底气来源于群众的意愿。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就业机会的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靠土地经营收入与维持现代生活的支出不相匹配,虽然国家在土地政策上给了很大的扶持,但群众对种地的欲望不是很高,尤其是90后、00后一代的农民群众对传统农业更是不上心。究其原因,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在外一天就有200元左右的收入,就算回来一趟,也不愿受罪去浇地,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也无力去浇地,管理跟不上,导致近几年小麦产量提升不明显,土地收入增长不高。很多人不愿种地,便以300元或更低的价格将土地流转出去,更有的直接把地给别人种,不收租金。美丽宜居乡村建成后,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既能满足群众对高生活品质的要求,还能满足青年婚房需要,又能节约建房或购房成本。王集镇驻地距县城仅5公里,交通便利,目前正在实施周边村庄向镇驻地聚集合并,建筑规格和模式统一,道路、监控、路灯、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完善,辖区村庄大部分人都希望在镇中心购买住房,也同意所在村庄搞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上一篇:以色列再次延长全国性“封城”措施
下一篇:对标城区 承接转移 打造特色 融为一体 曹县王集镇: 抓产城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