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母亲河畔的璀璨“明珠”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越过千年,5464公里奔流不息,荡涤尘埃,养育了华夏儿女,孕育了黄河文明,直至今日,她依然以母亲的博大胸怀抚育着一方儿女。作为德州市唯一沿黄县,黄河在齐河县境内蜿蜒行进62.5公里,如一条奔腾的巨龙,为齐河带来了数不尽的资源与机遇。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战略谋划、作出重大部署,并明确提出“郑州、西安、济南等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设”的重要指示要求。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赋予齐河的责任使命。近年来,齐河依托沿黄区位优势,抢抓机遇,把县域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国家级战略,以担当带动担当,以有为带动有为,以钉钉子精神开创新局面,努力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力争在国家战略中走在前列。
规划融合——
把机遇叠加转换为强力发展的现实优势
当前,齐河面临“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济西齐河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重机遇,众多战略机遇叠加,让齐河的发展充满底气。
立足“一带一路”建设机遇,齐河不断探索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借势济南强力“北跨”,齐河被纳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规划。作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重要“西翼”,齐河在规划编制、交通对接、产业布局、政策制定等方面,充分考虑与省会经济圈的协调发展,依托齐河在承载空间、投资成本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打造省会人才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目前齐河有70%以上的项目与省会产业配套,60%以上的游客来自济南。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齐河第一时间与国家、省发改部门对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去年 10月,齐河已启动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围绕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黄河文化等7个方向,明确了 18 项具体研究课题,谋划了 38 项重大政策、事项、工程。齐河将坚持生态优先、产城融合,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努力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出彩的齐河篇章。
绿色先行——
打造百里黄河生态廊道
齐河素有“黄河水乡,生态齐河”美誉。近年来,齐河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大的发展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擦亮生态底色,先后开展绿色通道、大地林网、围村林、黄河防护林四大生态林建设工程,重点围绕水系、道路两侧植树造林,在主城区建设万亩生态防护林,全县每年新增绿化面积4万亩以上。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齐河启动生态修复工程,以济齐湿地一体化为契机,推动齐河黄河湿地和济西湿地公园一体化发展,共同打造百里黄河生态廊道。以水环境治理为突破口,按照“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思路,对全县重点河道进行疏浚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全县构建起以绿为底、以水为魂、水绿交融的生态景观体系。
为推动全县生态环境持续优化,齐河下决心向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企业“动奶酪”、下重手,先后实施总投资25亿元的永锋钢铁除尘、金能干熄焦等技改项目,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457家、砂石料场106家,关停取缔窑炉21家、燃煤小锅炉189台,2019-2020年秋冬季PM10改善率、减少重污染天数均居德州市首位。
文旅活县——
打造沿黄文旅产业带
说起齐河旅游,最先想到的应是黄河国际生态城,1200亩的玉带湖错落分布,地热温泉分布85%,河道水系贯通南北、融为一体,森林覆盖率达58.6%,负氧离子含量高于周边数倍。这座2008年规划建设的生态之城,正迅速变为魅力独具的“绿城”、“水城”。
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的前身是黄河北展区,是为预防洪汛和凌汛于1971年经国家水电部批准而兴建的黄河北岸新堤。 2008年7月,国家下文明确取消黄河北展区防洪防凌功能,同意当地政府自由开发利用。 30余年的休养生息,使这片土地成为周边“生态最原始、环境最幽静、空气最清新、水质最纯净”的“宝地”。齐河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作出了“依托黄河北展区、建设黄河国际生态城”的战略决策。同年11月,国际生态城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旅游项目,被省发改委列为服务业重点项目。同时,聘请专家精心编制规划,着力将此地打造成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和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
上一篇:切实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准确统计信
下一篇:“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