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用奋斗书写时代华章

菏泽,亦称曹州,传说是伏羲之桑梓,尧舜之故里,有“天下之中”的美誉。孙膑、吴起、范蠡、曹植、黄巢、宋江等一大批熠熠生辉的人物在此留下故事,为这片土地铸就了灵魂。

站在奋进的新起点,舒展菏泽今日画卷,一幅幅城乡焕然一新、民生不断改善、产业兴旺繁荣、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新图景,正次第精彩呈现。

回首奋斗历程,展望美好前景,菏泽,一座城市美、产业强、生态好、民生优的宜居宜业之城正款款而来……

牢记嘱托 逐梦前行

菏泽,一座让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很关注”的城市。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期间专程来到菏泽,主持召开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长期以来,我对菏泽这片土地一直很关注,一来到这里就感到格外亲切”“好好努力、长期坚持,相信菏泽一定会后来居上”。

在菏泽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阐述了事关菏泽全局工作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既指出了我们的优势,又指出了我们的短板;既给我们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帮我们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既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又教给了方法和路径,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虽然时间已走过七个春秋,但习近平总书记那情深意切、语重情长的话语,依然回荡在曹州大地,激励着菏泽人民朝着后来居上目标不断奋进。

近年来,市委确定的发展思路、作出的安排部署得到全市上下的高度认同,最根本的就在于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重要讲话精神,确保经济社会实现了高质量健康发展。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重要讲话,既是引领我们事业发展的“指南针”,也是推动我们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是一座丰富的“思想宝藏”。

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前三季度主要指标增速快速回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93亿元,同比增长3.2%,比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5和1.3百分点。

市委书记张新文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对菏泽厚望如山,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是菏泽的永恒主题。全市上下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为菏泽指引的方向执着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努力把菏泽工作做得更好,力争早日实现“后来居上”,以优异成绩回报总书记对菏泽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

放大优势 激活动力

菏泽,一座放大优势变“强势”的活力之城。

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实际上就是能不能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

对目前菏泽而言,实现突破性发展,就得垒基筑台、立柱架梁,放大优势变“强势”。

菏泽的现实优势,既是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后来居上最大的资本。

——区位条件优越。地处连接京津冀、中原经济区、长三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枢纽位置,周边有济南、徐州、郑州、太原、石家庄5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处于“增长三角”的核心区域,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人口红利明显。总人口过千万,15岁至54岁的劳动力人口占51%,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

——产业基础较好。近年来持续抓招商、抓开工、抓投产,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增加,谋划的生物医药和高端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快成长,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凸显。

——交通设施改善。随着机场建成通航、高铁加快建设、高速公路和县乡道路提升改造,长期以来制约我市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将得到根本改观,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张新文指出,我市有一千多万人口,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数据显示,菏泽常年约150万人在外务工,既说明我市人口素质不错,也说明我市的人口优势却没有发挥出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要求我们做好人口、人力、人才“三个人”的文章。

人才就是人力资源,是智力与体力的有机结合。近年来,我市多措并举,把人口变成劳动力,把劳动力转换为人力资源——仅2019年,城镇新增就业7.8万人,新增返乡创业就业7.95万人,领办创办实体2.98万个。目前,菏泽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突破60万户,每年还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可以说兼具这两种“红利”。

菏泽是农业大市,耕地面积占全省的1/10,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7,是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果蔬、畜牧、中药材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业基础较好。我市立足这一优势,多措并举,不断擦亮菏泽农业品牌。去年,全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98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41%,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粮食总产达到156.3亿斤,牡丹、芦笋和大蒜种植面积居全国地级市第1位。


上一篇:一个果子 一段故事
下一篇:我市召开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