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做出了安排部署,我们要深刻理解未来现代化的目标和意义。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孜孜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近代以来,在外国列强入侵和封建腐朽统治下,我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幅落后于时代,中华民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从1840年至1945年,被迫签订几百个不平等条约,赔偿割地,虽然孙中山曾经提出谋求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建国大纲》,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把致力于民族复兴、谋求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致力于现代化追求,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毛泽东同志早在党的七大、七届二中全会就工业化、社会主义强国多次论述。1954年,周恩来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他还警示,如果搞得不好就会被开除“球籍”。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三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这些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物质准备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勾画了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逐步形成了新的两步走战略,明确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后,我国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现代化分两个阶段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十四五规划,使得现代化蓝图更加清晰。
回顾共和国历史,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为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实践基础、理论基础、制度基础。
中国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鲜明的特征
从人类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看,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因而具有许多新的重要特征。
从性质看,中国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规模看,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到现在为止,全球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大约是10亿, 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从目的看,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国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从内涵看,我国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国现代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为反浪费提供法治保障
下一篇:生活垃圾变废为宝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