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陶泥浴火 匠心传承

近日,在山东省巨野县田桥镇朱烟墩村的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市级非遗项目柴烧陶印传承人、42岁的蒋继涛正小心翼翼地撬开柴火窑封窑的砖块。随着高温耐火棉取下的一瞬间,几排排列整齐的陶制器皿出现在眼前,散发着古朴、粗犷的气息。经历了28小时左右的烧制,窑内的各式陶品终于在高温烤制下形成了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釉。不一会儿,只见杯、罐、壶等工艺品一一被递了出来,陶艺爱好者们急不可耐地抢在手里把玩鉴赏。

1月5日,在巨野上海嘉园小区一处不大的工作室内,蒋继涛正一丝不苟地进行篆刻,锋利的刀尖在陶印上不断游走,吹去浮尘,一枚古朴的柴烧陶印制作完成。

据了解,陶艺是一门古老的陶器烧制技艺,随着现代制陶技术的发展,柴烧技艺在巨野一度失传。陶印起源于8000年前的史前期,是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文化载体,也是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重要分支。数百年来,柴烧陶印这一古老技艺在巨野繁衍传承,生根发芽。

蒋继涛说,1999年,他第一次接触柴烧制陶技艺后,就对这门古老的陶器制作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专门去篆刻家徐龙苍老师家拜访。徐老师对他很认可,从那以后,他就开始跟着徐老师学习制作陶印技艺,这些年来,老师把技术对他倾囊相授。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柴烧之美,呈形于人,是火焰与泥土的对话,更是烧窑人思想的结晶。蒋继涛说,柴烧对烧窑的技术要求相当高。柴烧作品的成功秘诀在于正确处理土、火、柴、窑之间的紧密关系,环环相扣,不可或缺,这是他多次烧制实验整理后的心得体会。因此,从配泥到篆刻,再到烧制,每一项工艺流程他都下足了苦功。为了提高成品率,他翻阅了大量资料,在传统柴烧窑的基础上借鉴无烟窑的样式改进窑炉,提高了陶印的烧制品质和成品量。正是他在一丝一毫间精雕细刻,于一点一滴中百炼成钢,才成就了一件件精美的柴烧陶艺品。

目前,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蒋继涛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开发了一些结合巨野麒麟文化和菏泽牡丹文化元素作为作品的吉祥印纽,把它应用到陶印上,开发文创产品,并和文化公司、文化团体合作,将作品推向市场。

从少年到中年,蒋继涛身上丝毫没有改变的是那份勇气与执着。为了精进一件作品,他可以说走就走;为了一个突发的灵感,他可以废寝忘食;为了传承技艺,他可以奉献所有。这,就是一个柴烧陶印传承人的情怀与坚守。

文/图 通讯员 谢新华


上一篇:鄄城:让非遗文化释放新活力
下一篇:大数据赋能智慧警务 零距离服务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