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该如何治理
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近年来,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发展,导致不少村庄出现“空心化”现象——乡村少了“人气”,闲置了不少资源,既不利于农村长远发展,也与乡村振兴目标相悖。为精准解决“空心村”问题,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我国一些地方开展了有益探索。河北张家口市尚义县大青沟镇就集中力量建设了大中小集中安置点,并通过一系列得力举措,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现了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根本转变。
曾经,241省道进入河北张家口尚义县大青沟镇区域的道路两旁,到处是破败的土房。贫困的痕迹像一道道伤疤,扎得人心疼。如今,破土房已被复垦的树林、草场、园区取代,贫瘠耕地也变成了规模化种植基地。再往远处看,还有鳞次栉比的安置小区,兴隆的扶贫工厂……昔日“空心村”,旧貌换新颜。一个个安居故事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田园诗。
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涌入城里务工,留在村里的老弱人群生活相对困难,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空心村”问题。这些村庄没有产业,日渐凋敝,脱贫任务艰巨。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经济日报记者实地采访调研了大青沟镇,看看这里如何精准解决“空心村”顽疾。
充分尊重村民意见
恩泽苑是大青沟镇专门建设的集中安置小区,目前已建成52栋安置楼,1812套单元房,是尚义县最大的村民搬迁社区。记者走进这个社区,红墙白顶映入眼帘,一排排整齐的楼房上,连片光伏发电板在夕阳下熠熠闪光;花坛边,居民们聚在一起,享受着闲暇时光。远处,机器轰鸣,吊塔林立,新一批安置楼房正在加紧建设。
“坐在自家宽敞明亮的新房里,常常觉得在做梦。”村民郭瑞说,刚搬来时很不适应,电视信号不会调、冲水马桶不会用、指定垃圾收集地点找不到……老话说“故土难离”,可郭瑞住了大半辈子的公家洼村,却“不离不行”。
大青沟镇地处冀蒙交界,位于尚义县北30公里处。这里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农作物产量低。当地人曾无奈地总结,“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大青沟镇14个行政村,很多是“空心村”,没产业、没劳力,经济发展缓慢,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砖房不到百分之一,房子一拆就剩下一片荒沙滩。公家洼村更是地处大青沟镇缺水区,土地干旱,广种薄收。
“住的土墙房、农活尽白忙、土地在沙荒……这样的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生产环境,令农民无法通过自身努力解决历史难题。”尚义县委书记王占理告诉记者,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县里编制了《尚义县“空心村”治理专项规划》,建设大中小集中安置点,让群众实现规模集中,从而推进农村群众居住环境根本转变。
“破家值万金,故土最难离”,如何才能保证村民顺利有序搬出?大青沟镇党委书记刘玉飞直指问题核心:“对这个问题要两方面看待,其一,有了新家居住,破家要其何为?其二,故土难离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有长期收益,如果能将土地实现长期流转,百姓的收益就有了长期保障。”
针对前者,尚义县规定,对于搬迁群众原则上按照每人25平方米的面积建设永久性集中居住社区房屋,配套社区活动中心、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卫生室、幼儿园等公共设施。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每人只交2000元,普通群众每人只交6000元就能得到水电暖配套的房屋。
对于后者,尚义县乘势而为,以每亩150元的价格统一流转了集中搬迁村农民所有土地;原每亩地94.2元的地力补贴、80元的退耕还林补贴同样归于个人。
另外,根据《尚义县“空心村”治理专项规划》,一部分群众的个性需求也得到了满足。比如有的人不愿意住楼房,怎么办?“我们规划的6大5小安置点,有的是楼房,有的是平房,凡是符合搬迁条件的群众均可以自由选择。住什么样的集聚区、房屋类型,都可以自己选择。”刘玉飞说,“还有些村庄的百姓习惯养殖牛羊。这些人担心畜禽无处安置,开始不同意搬迁。为此,我们专门在安置区附近建立了养殖小区,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搬迁之前,县里多次强调,空心村的拆建撤并要充分尊重当地村民意见。这是原则问题,决不能等闲视之。我们对全镇空心率达到50%以上、基础设施差、产业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做了充分摸排调研,确保把工作做实,满足广大群众意愿。”大青沟镇镇长温卫国对记者说。
解除群众后顾之忧
“村里太穷了,几十户人家都是一水干打垒,晴天一身土,夏天一脚泥。这样的环境哪能留住人?村里最终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人群。因此,县里拆建撤并政策一出台,我们村群众积极拥护。当时,大家唯一的担心就是怕住进集中居住区生活成本会提高。”陈老五村村主任杜金对记者说。
上一篇:“云直播”培育更多“新农人”
下一篇:一个校企合作医养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