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刘桂琳:种蘑菇的90后小姑娘

“我那1000多斤双孢菇采摘得怎么样了?现在能装车了吗?”2月17日,在成武县伯乐集镇菌菇种植基地,超市采购员孙继超刚停下厢货车,便问道。“已经采摘得差不多了,一会就安排装车。”刘桂琳一边采摘着,一边回应道。

刘桂琳的大棚里,有人负责采摘,有人负责装箱。不一会儿,孙继超的厢货车里,30多箱双孢菇被码得整整齐齐。

“这一箱有30多斤,由于菌类存放时间短,所以一次不能拉太多,这些两三天就能卖完。”孙继超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来买蘑菇,前些天来考察时就对刘桂琳的双孢菇很满意,当场就下了订单。

“对于我来说,2020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双孢菇的市场很好,市场价格能到五六块一斤,今年我打算再扩增20个大棚。”刘桂琳满脸欣喜,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

返乡创业 追逐梦想

1990年出生的刘桂琳,是成武县伯乐集镇崇福集行政村崇福集村人。2010年大学毕业后,她在青岛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年初,已过古稀之年的父亲刘翠元突发脑梗,生命危在旦夕,由于母亲是位聋哑人,没有能力照顾父亲,于是刘桂琳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辞职回乡。

面对家中的境况,她决定在家乡创业,因为这样既能守在父母身边,又能带着村里人一起增收致富,还能为那些赋闲在家的村民提供就业机会。这一举三得的好事,让刘桂琳激动地吃不好也睡不着,天天抱着电脑找资源搜项目,最终,她决定通过种植金针菇来创业。刘桂琳随即上网搜集了金针菇种植的基本资料,并到外地学习经验技术。

2014年7月,刘桂琳在父亲院子旁边的宅基地上建了第一个实验棚,实现了当年盈利8万元。看到种植金针菇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第二年,刘桂琳多方筹集资金,在伯乐集镇王楼行政村扩建了四个实验棚,开启了发展金针菇种植之路。后来,随着金针菇市场竞争的激烈,刘桂琳观察到双孢菇市场的良好态势后,果断转型。如今,刘桂琳已建成30个双孢菇大棚。

不怕困难 奋勇前进

“那时候村民们看到我放着大城市的工作不要,竟拿起锄头要种金针菇,都表示很不理解,多亏了父亲支持我,”刘桂琳告诉记者。

因为资金有限,刘桂琳决定不请工人,自己动手垫地基、建大棚。金针菇大棚选址在自家宅基地上,刨掉原来种植的树木之后,留下一个个很大的树坑,加上宅基地后面本来就存在一个大坑塘,这些都需要填平,工作量很大。刘桂琳就用铁锹一铲一铲地拉土填平,用几百车土填平了一亩多的大棚地基。从早上到晚上,从月初到月末,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刘桂琳瘦了一大圈。

为了全面掌握金针菇种植技术,刘桂琳到济宁金乡开始给一家蘑菇培育企业义务打工。2014年,经过一年的打工苦学,刘桂琳回到了家乡。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食用菌品种的种植生产技术。回到家以后,刘桂琳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菇棚里,为此,她经常累得筋疲力尽。但是,她内心深处有一股韧劲儿,就是认准的路必须走下去。

2018年,工厂化金针菇的种植数量大增,市场逐渐饱和,眼看村民的收入受影响,刘桂琳心急如焚,于是又开始四处调研市场,寻求转机。看到了双孢菇市场存在商机,尤其是它销售渠道的多元化,让她再次下定决心,包车带领30多位村民去河南考察,回来后便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25个双孢菇棚,高薪聘请技术员,新增300多人再就业,并成功注册了“齐鲁菇之林”商标。在食用菌行业,她和乡亲们又携手开启了新的征程。

不忘初心 坚守梦想

“我们采用的立体化种植大棚,不仅占地小,而且产量高,附近村民只要有想种植的,就会帮他们建棚、上料、提供技术指导,后期还帮他们销售,一年就能回本。”刘桂琳告诉记者,这两年,周边村民开始频繁地到大棚里参观考察,学习种植技术。

目前,刘桂琳带动周边村民建设食用菌大棚50个。为了更好地为社员提供服务,刘桂琳成立了成武县志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社员统一提供菌种、原料采购、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真正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

“干活的地方距离我家就几分钟的路程,一天能挣百十元,还能照顾孩子,只要有空我就过来。”42岁的郭冬艳放下手中的活说道。之前,因为家里的两个孩子小,她无法外出打工,现在有了这个工作,基本的生活费有了保障。

“今年,我们得到了镇上的支持,流转了400亩土地,用于种植双孢菇。同时,我们还研究了烘干蘑菇、罐头蘑菇以及盆栽菌基。”刘桂琳笑着告诉记者,面对更好的发展前景,争取带领乡亲们年年都过上丰收年。

记者 王 浩 李保珠


上一篇:丁志刚曹升灵现场调度市科技馆建设工作
下一篇:王磊到东明县调研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