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九品中正制的兴衰

九品中正制(也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特殊制度。之所以特殊,是因为选官被世家豪族势力所控制的因素。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农民起义军的猛烈扫荡下,士人流散各地,乡、亭、里组织遭到破坏,致使汉代的以“乡举里选”为主要根据的“察举征辟制度”无法实行。公元220年,魏王曹丕采纳颍川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的士人,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称为“九品”。“中正”在评定人物品级时,主要是先考虑其祖先做过什么大官,有几代人做过官。谓之“家世”,也称“品”,而后再看本人的才德,谓之“状”。中正要注明个人的“品状”如何,划分品等,然后向主管选择官吏的吏部推荐。吏部根据中正的报告,依品授官,品第越高,官职越大。已授官的,每三年由“中正”负责向吏部推荐升降。这种以“中正”为中心论品定级,选拔和升降官吏的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有积极的一面:一是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二是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但是“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也反映了世家豪族势力的高度发展。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以来,豪强地主力量迅速扩张。他们世代把持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职,并依仗政治特权疯狂兼并土地,建立起规模巨大的坞堡庄园。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进一步扩充力量,成为武装割据的大大小小的地方实力派。三国时,魏、蜀、吴分别依靠豪强大姓各霸一方。曹操虽然打击过不肯依附自己的世家大族,但也广泛搜罗了一大批名门望族为自己所用。当时著名的豪强地主、士人名流,如李典、许褚、荀彧、荀攸、郭嘉、陈群、司马朗、司马懿等,都是曹魏政权依靠的基本力量。曹丕继位为魏王后,为了代汉自立,进一步向世家豪族妥协,以换取他们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确立的。

实行“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保障。“中正”一职,位居权要,一般都是由官居高位的“著姓大族”担任,他们控制了评定人物的大权,很难做到按照才能选官,而只是单纯以世家名望的高低决定取舍。“九品中正制”自然成了维护大族权益的有力工具。豪强地主正是利用这一特权,世代垄断了做官的权力。以至于晋代形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曹魏时期的许多豪族历经两晋南北朝始终衣冠不绝。如司空崔林、卢毓,将作大匠郑浑,司空王昶等人的家族,则与进入中原的鲜卑贵族合流,成为北朝可以左右政局的富室强宗。曹魏的太傅王祥、典农中郎将谢瓒的后人,即有名的王导和谢安,在东晋时分别位居丞相、太傅。王、谢两大家族,是晋室东渡以后,权倾江南的巨族,被时人并称“王谢”。这两大家族活跃于东晋、南朝,多次参与政局演变,一直扮演着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九品中正制”从法制上正式肯定了东汉以来士族垄断官位的事实。这种制度的推行,又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东晋在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同时,还从法律上承认官僚士族按品位占田、占佃客、荫庇亲属等特权。这些措施,不仅为“九品中正制”提供了物质保证,也使大族更便于封山占泽,吞并土地,肆意扩张自己的势力。

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从政治上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但是,庶族地主的人数比士族要多,而且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经济力量也日渐扩大,自然希望政治制度有所改变。所以,南北朝时期,随着庶族地主与士族地主矛盾的不断扩大,到了隋朝,“九品中正制”基本上被废除。唐朝后期,黄巢起义席卷全国大部,彻底摧毁了繁衍四五个世纪的豪强士族。 隋启良


上一篇:农村人喜欢赶集,一到大集,赶集的人络绎不绝,有的骑自行车,有的拉地排车,更多的是步
下一篇:一板一鼓一腔调 一人一生一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