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孙端夫:文武双全的传奇将军

他出身富家,但心存大志——青少年时期便投身救亡运动,是“一二·九运动”的负责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并领导了胶东著名的“天福山起义”,打响了胶东抗日第一枪;年轻有为的他担任过烟台市长,解放战争时期更是战功赫赫,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解放后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屡立奇功——

孙端夫,原名孙正谊,祖籍山东省曹县孙老家村,1912年出生在河南省虞城县贾寨镇孙场村(原属曹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孙端夫将军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家境富足 少怀大志

孙端夫虽然出生在河南虞城,但他始终都称自己是山东曹县人。

孙家源于曹县的孙老家,原本就较为富足,由于数代勤俭持家,经营有方,土地迅速增扩,一直向南延绵数十里,到了晚清时其家地产多达万顷之巨。所以,孙端夫出生地被叫作孙场村,也是其家土地扩张绵延所致。

陈彤漪,孙端夫将军外甥,河南省商丘市第五中学语文教师,他说:“大舅(孙端夫)的出生地在虞城县贾寨镇孙场村,这是确凿无疑的。”他曾写过记录将军一生的《从学士到将军》一文——

“大概是在我太姥爷时,孙家从山东省曹县的孙老家迁到了现在的虞城县贾寨镇孙场村。孙场村得名也和孙家迁居于此有关。”

“我姥爷和姥姥共生育了9个子女,5个男孩,4个女孩,大舅(将军)排行老大,我母亲排行老八。”

关于孙端夫将军的具体出生日期,公开资料没有详细记载。陈彤漪称:因为“我姥姥和姥爷不过生日,所以也不给子女过生日,在我姥爷孙锡瑾和姥姥一辈的人去世后,我大舅的具体出生日期几乎就没有人知道了”。

陈彤漪介绍说:大约10岁时,孙正谊走出黄河故道边的孙场村,跟随其五叔孙锡璜到北平求学。“到北平求学的时候,我大舅写的祖籍是山东曹县,这也是公开资料显示我大舅是山东人的原因。”

最初,孙正谊在北平培根小学读书,成绩十分优异。15岁时考入北平平民中学,18岁转入大同中学,在读高二时就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预科班,第二年转为正式生。就在这一年,孙正谊改名为孙端夫。

孙端夫读大学时,思想进步。当时国家内忧外患,日本疯狂扩张,步步蚕食,整个华北岌岌可危。为隐蔽起见,孙端夫化名“葛先生”,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召开秘密会议时,孙端夫就让小姑母在门口放风。小姑母叫孙锡瑗,大他三岁,也在北平上大学。

1935年,孙端夫被推举为北平大学法学院学生代表,并参与组织指挥了“一二·九运动”。统治者残酷镇压学生爱国运动,打伤数百名学生。示威游行时,孙端夫不顾个人安危,抬着花圈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以死来表达其抗争的决心。

次年初,北平学联组织南下演讲团宣传抗日,孙端夫是领队之一,并在斗争中加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性组织——中华民族青年先锋队。在济南,演讲团向山东省学联介绍北京学生运动抗日救亡的情况,并以济南第一乡村师范为核心,开展募捐和宣传活动。

1936年,孙端夫北平大学毕业后,获法学院学士学位。后经在山东省教育厅当督学的五叔介绍,到山东省福山县中学教书。

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年少有为、才华横溢的孙端夫出任国民党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政训处少校总干事。

1937年9月22日,国共两党发表合作宣言,中共在山东建立胶东、滨海等军区,他告知远在济南的五叔,说要献身抗战,到蓬莱一带打游击。

就是在这段时间,孙端夫遇到了理琪,从而改变了其人生道路。

理琪(1908—1938) ,原名游建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中共山东省胶东特委书记。两人一见如故,渐为至交。理琪向孙端夫介绍了很多共产主义思想,让他深受感染和熏陶。

在理琪的影响下,孙端夫接受马列主义,立志革命。1937年12月,25岁的孙端夫在威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12月15日,理琪奉中共山东省委指示,在胶东特委驻地于家沟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决定举行天福山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理琪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兼军政委员会主席。

1938年1月15日,孙端夫率其领导的政训处官兵参加威海起义,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三军第一大队大队长。

1938年2月13日,胶东特委书记理琪和大队长孙端夫率领第一大队抢先攻入日伪占领下的牟平县城,活捉伪县长宋健吾,俘虏伪军100余人,缴获枪支近百支,取得了战斗的初步胜利。攻城结束后,部队撤至牟平县城东南3里的雷神庙休息,理琪和孙端夫研究下一步的行动。因哨兵疏忽大意,部队被寻踪追赶的日军包围。战斗从中午一直持续到夜晚,毙伤日军50余人,理琪在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


上一篇:一盏马提灯
下一篇:学史力行办实事 初心使命担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