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一生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在定陶区,有这样一位传奇英雄:他12岁入伍,16岁入党,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历经大小战斗78次,荣立一等战功。因病走下战场后,他毅然脱下戎装返乡务农,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种田”,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他就是“战场上冲锋在前,返乡后‘好好种田’”的抗战老兵邓斌。

一句承诺,一生坚守。几十年来,无论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还是在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潮中,邓老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和誓言。面对他人的质疑和不解,他总是无怨无悔地说:“我要用一生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从“小机灵鬼”到“小神枪手”

1931年,邓斌出生于定陶城西邓集村一个贫农家庭,5岁时母亲病亡,打小常住官庄姥姥家。

姥姥家是抗日堡垒户,经常住着抗日游击队员。看到邓斌虽然年幼,却非常勇敢、十分机灵,游击队员们都很喜欢他,经常给他讲些革命道理和战斗故事。

1944年1月的一天,邓斌突然失踪了!正当姥姥一家人心急如焚地寻找他时,游击队捎来信说:“邓斌已经参加了游击队!”原来,邓斌怕游击队嫌他年龄小,不要他,便一路偷偷地尾随着游击队员来到下一个活动区域。

抗战时期,邓斌参加了仿山截粮、定陶县城聚歼日伪军和收复菏泽等多场战斗,由于他胆大心细,每次都顺利完成任务。

1946年5月,时任冀鲁豫军区第5军分区(菏泽)政委兼地委书记的刘星看上了这个“小机灵鬼”,便把他调到身边任通信员兼警卫员。此间,邓斌苦练枪法,在部队举行的射击比赛中,3枪打灭3支燃着的香头,荣获第一名,自此有了“小神枪手”的美誉。

“定陶是我的家乡,我要为解放家乡出把力,让我去担任突击队长吧!”1947年1月,定陶攻坚战打响了,邓斌主动向刘星请战说。在率领突击队用炸药包爆破定陶城东门时,邓斌右腿被弹片擦伤,但他轻伤不下火线,指挥突击队胜利完成任务。当夜,我军顺利拿下定陶城,邓斌荣立一等功。

1947年10月,刚满16周岁的邓斌被组织特批加入中国共产党。

淮海战役时,刘星已是二野十一纵队参谋长,邓斌则担任司令部警卫班长。在一次敌我混战中,他们同200多名敌人短兵相接,危急时刻,邓斌手持两把德国造20响驳壳枪,枪响人倒,弹无虚发,一连打死28名敌人,吓得后面的敌人不敢靠近。双方僵持大约45分钟后,我军大部队赶来,消灭了这股敌人。战后,邓斌荣立二等功。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邓斌被提拔为排长。1951年4月,他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来到朝鲜战场,在志愿军5分部负责枪弹和食品运输工作。当时,志愿军的车辆很少,运输大多靠马车,加上几乎每天都有敌机跟踪轰炸,战斗条件非常险恶,但邓斌和战友们一次次圆满完成了任务,为保证前线胜利作出了贡献。

从 “好好种田”到“救火队长”

1951年12月,邓斌在朝鲜战场上患上肺结核,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治疗,仍不见好转。为了不给部队添麻烦,1953年6月,他自愿复员回乡。

邓斌是干部身份,本应享受转业安置,但他却说:“现在军队转业干部太多,我还有肺结核的毛病,安置的话会让地方政府为难。再说,国家百废待兴,举国上下有粮吃比什么都重要,我回家后要多打粮食支援国家建设!”于是,他在自己登记表上的“本人对今后工作意见”一栏中,郑重写下“好好种田”4个字。

邓斌一回乡,就被邓集公社委任为邓集村治保主任。当时,全村的耕地都是靠天吃饭的旱田,邓斌上任后主动请缨负责全村的农田水利建设。他带领民兵突击队,没日没夜地挖沟修渠,两年中开挖了14条沟渠,总长达4000多米,解决了全村2000多亩农田的水利灌溉难题,全村粮食总产很快翻了一番。

1956年,邓集公社马庄村的干部班子瘫痪了,公社派邓斌前去担任包村干部,不足一年,马庄村的面貌“起死回生”;1958年,公社抽调500人去支援枣庄地区组建钢铁厂,邓斌担任“带队总指挥”,钢铁厂步入正轨后,他谢绝了厂领导准备对他的重用,坚持率500乡亲回到原籍……那些年,邓斌就像“救火队长”那样,哪里有艰难险重任务,他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哪里。幸运的是,通过多方治疗,他的肺结核疾病也慢慢痊愈了。

改革开放后,发展乡镇企业成为农村振兴和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乡党委的安排下,这位“救火队长”先后受命组建邓集公社窑场、地毯厂。无论创建哪个企业,邓斌都不辱使命,每当企业步入正轨后,他就又被乡党委派到另一个战场。1990年初,年近六旬的邓斌再度受命“披挂出征”——筹建乡敬老院。直到2010年,79岁高龄的邓斌才从乡敬老院院长的岗位上退休,回家颐养天年。


上一篇:有一种精神叫“南下”
下一篇:党政办公室机关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