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栉风沐雨 担使命砥砺前行
1991年10月1日,山东省最后一家地市级党报《菏泽大众》创刊了,从此她开始记录菏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1993年7月1日,《菏泽大众》更名为《菏泽日报》;1994年元旦,《菏泽日报》由四开四版小报改出对开四版大报;2000年10月1日,菏泽日报旗下文化生活类报纸《牡丹晚报》创刊;2013年4月1日,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里,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中,菏泽报业传媒集团诞生了;之后,菏泽日报旗下又有了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视频号等一批新媒体。在创业创新的热土上,菏泽日报像一株茁壮的幼苗,在时代的肥沃土壤里尽情生长。
30年来,《菏泽日报》书写的,始终是讴歌党和人民的篇章。字里行间,她以新闻推动社会进步,执着地贴近大地、贴近人民、贴近时代,始终随着党的事业发展而发展。
30年来,《菏泽日报》奏响的,始终是党的声音和改革创新的主调。站在时代变革的潮头,她热情讴歌曹州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始终随着菏泽的经济社会进步而进步。
今天,在新时代硕果累累的金秋,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菏泽日报》迎来了她而立之年的生日,在成熟的年龄又一次开启新的征程。
风云一纸书,在这里读懂时代
30年,这是一段记录伟大历史进程的光辉岁月,《菏泽日报》串起了一部故事版的新时期菏泽当代史,跃动着新鲜的思想,洋溢着蓬勃的朝气,“爆款”层出不穷。
还记得那一次次推动菏泽发展的重大决策吗?
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到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从对口帮扶支援菏泽到突破菏泽后来居上,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到全力打造“二三一”产业体系,聚力“四个突破”带动全面发展,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殚精竭虑孜孜以求,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30年间,菏泽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菏泽日报》记者见证了每一个重要历史时刻,逢大事看日报已经成为菏泽人的共识!
还记得那一张张生动的新闻面孔吗?
遍及菏泽各县区的“活雷锋”,《小厂外事多》里一家地方企业的全球眼光,《邓集乡“经济半小时”响遍全乡》中服务型政府的递嬗,《人虫大战》里农家的辛苦拼搏,《148序列》里民众对法制的呼唤,《不信东风唤不回》里基层党员干部的忠心履职,《血染长路》里对“风霜雪雨搏激流”的优秀警察热情歌颂,《十八棵牡丹王回归故里》中“牡丹之都”人对牡丹的深情厚谊,《列车为来自菏泽的她一人停靠》里对抗疫英雄的礼赞,山东汉子孟昭良、徐长峰、张雪领、尹起贺……这些平凡英雄身上闪耀的“菏泽精神”……
还记得那一个个鲜活的新闻现场吗?
《谁是谁非》《重拳抡空》《棉花呀,你为什么疯长不结桃》《三企业因异味污染向公众致歉》等一系列读者来信及深度调查报道,成为历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的生动例证;《这里的大蒜五分钱一斤》助推菏泽效益农业迅猛发展;“大棚蔬菜专业村、专业乡镇”揭示菏泽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设施农业的转型过程;“国企股份制改造”彰显菏泽工业经济的崛起;《曹州新语》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源源不断传递着菏泽精神、菏泽经验和菏泽现象……
30年,走过风雷激荡的种植模式改革,走过壮士断腕的“砸三铁”,走过激情燃烧的“城市化”,迈入更加昂扬的新时代,党建、电商、为村、返乡创业,打造“二三一”产业体系,《菏泽日报》记者都在现场,从未缺席。
我们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抗洪抢险、抗击疫情、移民迁建、大京九建设、高铁及飞机场落户等大型主题报道浓墨重彩,“审批制度改革”、“改革开放再出发”、“最多跑一次”改革、“婚丧嫁娶一碗菜”、“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活动、“企业吹哨”等重大主题报道叠出新彩;
我们不会忘记,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国际牡丹花会到国际牡丹节、世界牡丹大会,从“中国菏泽人”主题采访活动到“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走百村看振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菏泽日报》在重大事件中大显身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故事。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起跑线。一代代菏泽日报人薪火相传,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绘就出壮阔的时代图景。把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这是《菏泽日报》的使命,也是《菏泽日报》的担当。
相伴新闻路,在这里见证初心
30年,这是一次在探索中前行的新闻创新之旅。《菏泽日报》不断自我迭代,不断跃上主流价值传播的“新风口”,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上一篇:红色头雁领航 乡村产业兴旺
下一篇:我的良师益友 《菏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