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推进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路径研究

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将成本理念和方法贯穿于预算管理各环节,主要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按照绩效目标、投入成本、产出质量与效益匹配对应的原则,科学测算并全面衡量各方投入成本,在成本定额标准、财政支出标准和公共服务标准相统一的基础上安排预算,同时,设置成本、质量和效益等方面的绩效目标和监督考核指标,实现预算安排核成本、资金使用定规范、综合考评讲绩效的管理模式。

一、开展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开展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是各级党委政府解决财政收支矛盾的要求,是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改变预算资金分配固化格局的有效手段,进而加快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进程。

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核定成本、评价绩效、给出定额、调节机制、促进管理五个方面。

1.核定成本

核定成本是指在投入成本、产出效益相匹配的基础上,综合项目部门单位职能权责、项目功能定位及目标等多层次信息,运用科学合理可行的成本核算与分摊方法,分析项目支出历史成本,研判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和成本变动趋势,剔除不合理支出,增加应纳入但未纳入的支出内容,找准全口径成本核算“标的物”,梳理出当前涉及项目支出范围的全部成本内容。

2.评价绩效

评价绩效是指从投入成本、产出质量、效益效果三个维度,建立政策项目成本预算绩效分析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对政策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开展事前绩效评估、事中监控考核和事后绩效评价。

3.给出定额

给出定额是指综合运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与比较分析,确立费用支出成本结构、变化趋势及影响动因等,合理设置成本定额标准测算的变量参数,确定人均标准、物均标准、比例标准或限高标准等。

给出定额应充分考虑项目相关领域、地域差异及物价影响等因素,合理设定相应动态调整系数。定额形式按满足项目的不同需要可划分最高定额、中度定额和最低定额(基础定额);按照定额内容划分为货币形式定额及非货币形式定额;按照定额范围划分为综合定额和单项定额;按照成本性态划分为固定成本定额和变动成本定额。

4.调节机制

调节机制是指结合成本定额和成本效益分析指标体系及分析结果,将成本定额控制与成本绩效奖励相结合,明确项目财政支出标准,建立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

5.促进管理

促进管理是指对项目财政支出的规划设计、组织安排、实施模式、职责分工、监督管理等提出优化建议。

二、当前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成本预算绩效开展受长期固化的预算资金分配格局影响较大

全成本预算从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精准性出发,可以在源头上有效解决财政资金配置低效问题。但由于测算繁重,工作量大,加上预算执行偏于严格,故而相对阻力较大,预算单位短期内难以接受。因此,打破预算资金分配的固化格局成为开展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所在。

2.全成本预算边界不够清晰

预算部门长期以来不重视财政资金投入,忽视对成本边界进行必要的界定,导致预算成本边界模糊不清。

3.全成本预算需要的往年历史关联数据获取困难

预算部门长期以来对产出效益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与预算项目产出效益相关的后期业务成本数据、材料明显缺失,往年关联数据获取也较为困难。

4.预算部门单位对全成本预算绩效积极性不高

全成本预算绩效是财政预算管理领域的一项深刻变革,对预算单位长期既有的部门利益影响较大。同时,成本定额标准的制定建立是一个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较为复杂繁琐的博弈过程,预算单位往往要配合财政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进而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且最终结果还可能缩减预算,出力不讨好。因此预算单位积极性不高,缺乏工作动力。

5.全成本预算绩效核算方法和路径不够成熟

全成本预算绩效是基于绩效目标的成本指标缺乏科学依据和实际偏离较大而开展的一项重大变革,目前全国各地、从上到下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成本预算的核定方法及核定路径缺乏统一的口径及标准,情况千差万别,各自核定的定额标准科学性、合理性往往差强人意。

三、推进开展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路

按照“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积极稳妥、分类推进”的原则,拟定“破题研究、试点推进、提质扩围”工作思路,建议从公共服务领域开展试点,待取得一定成效和经验后,再向其他适合领域逐步扩展,有序推动科学、规范、高效的全成本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程。

(一)破题研究抓基础

1.建立工作机制,健全制度体系


上一篇: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管理上水平
下一篇:坚决遏制危化品重大危险源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