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可控
《大众日报》消息 3月13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3月12日0时至24时,全省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64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111例,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172例。青岛莱西市新增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明显下降,疫情防控形势明显向好。
“目前,全省疫情防控措施的有效性、针对性明显提高,全省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可控。”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张连三介绍。
结合本次疫情趋势特点,坚持全省“一盘棋”,山东从面上进一步完善常态化防控措施,各地相互支持、密切协作,制定了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加大核酸检测力度,修订制发了第10版重点场所、重点人员核酸检测工作方案,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围加密,重点加大了学校等重点场所的核酸检测频次。进一步增加隔离点和定点医院数量,每个市、县(市、区)备足定点医院和隔离房间。进一步做好被隔离人员的服务保障,最大程度地满足正常生活需要。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省里召开疫情防控专项督查工作培训会议,依托省派“四进”工作组,组建疫情防控专项督查组,督查各县(市、区)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确保我省确定的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不折不扣落实落地。
分层分类、中西医协同,切实抓好医疗救治
疫情发生以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抓好医疗救治。对所有病例按照“分层分类、中西医协同”原则,实施规范治疗,目前患者均病情平稳。
加大医疗救治资源的调配力度。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将患者全部集中在定点医院开展救治,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第一时间派出省级专家团队,与疫情发生地专家团队一同进驻定点医院,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最大化保证救治质量。要求各地按照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定点医院梯次启动和支援方案,有序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目前,我省定点医院备用的医疗救治资源,能够应对我省本土和输入病例的收治,整体情况平稳有序。
坚持关口前移,分层分类救治。对高龄、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和不同诊断分型患者采取不同救治策略,有效提升治愈率。对无症状感染者,第一时间开展CT、血常规等临床检查,明确临床诊断,出现病情进展的,及时采取中医药等干预措施。对轻症患者,加强对病人的观察和监测,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及早干预,防止轻症转成重症。特别是在重症患者救治上,按照“一人一策、一人一案”原则,进行多学科诊疗。派出的省级团队除了有重症团队以外,还有感染、呼吸团队,以及针对基础性疾病的专家团队和护理团队,以便更好地对患者加强营养支持、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并推动中医药及早介入、全程参与。
强化重点人群医疗保障。对学生病例,在做好救治的基础上,安排固定医护人员加强护理,做好心理援助和情绪疏导。对孕产妇重点人群,各地均设立孕产妇医疗服务保障工作专班或指定专人负责,统筹医疗资源,突出分类服务,畅通绿色通道,解决好孕产妇重点人群医疗救治问题。
进口冷链食品管控措施行之有效,实现全过程监管
新闻发布会介绍,当前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一是进口量稳中有增。今年以来,全省专仓共入仓进口冷链食品37.2万吨,月均数与去年基本持平,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4.9%。二是阳性食品检出量居高不下。今年以来,有8个市21个专仓检出阳性食品42批,分别来自11个国家,月均检出量是去年的1.45倍,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68%。
经过近两年工作实践和探索,我省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控措施,实现了进口冷链食品全过程监管。
全域建设专仓,筑牢首道防线。全省16个市建设运行集中监管专仓47个,对进入我省的进口冷链食品实行集中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自2020年12月10日专仓运行以来,全省累计消毒进口冷链食品243.05万吨,核酸采样检测485.02万份,检出182批阳性食品,全部第一时间封控在仓内,未流入市场。
严格摸排检测,确保“应检尽检”。建立冷链食品相关环境、食品和人员“动态摸排、定期检测、应检尽检”工作机制,每半月一个轮次。截至2月底,共完成38轮定期摸排检测,累计采样检测环境680.69万份、食品469.96万份、人员1089.43万人次,为疫情早发现、早处置提供了有力保障。
构建溯源体系,实现全程追溯。开发建设山东省冷链食品疫情防控管理系统,全省19.12万户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者实现了“应登尽登”。系统具备7种溯源方式,“冷链三证”在系统中全程随货同行,实现了进口冷链食品从专仓报备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溯源。
上一篇:“爱心蔬菜”支援青岛
下一篇:同心携手 共同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