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第一书记,行!
“多亏了‘第一书记’杨庆华,要不然俺家这80多亩姜就全被水淹了。”近日,在鄄城县旧城镇东周楼行政村生姜种植基地里,望着眼前的一垄垄生姜,种植户周林建激动地说。
原来,前几天的连续阴雨,导致东周楼行政村的渠道水位上涨,眼看着群众的1000多亩农田就要被淹。
“此时的玉米苗刚探出头,一旦被水淹没,再遇到晴天水温升高,有可能会把庄稼苗烫死。”东周楼行政村村主任周林安说,这1000多亩地除了玉米、大豆,还有中药材金银花和生姜,这要是被水淹了,群众的损失可就大了。
看着雨水向农田漫过来,群众急得团团转。正当他们手足无措之时,杨庆华冒雨来到了村里。“看到杨书记来了,我们大伙儿悬着的心才算稍微放松了一点。”周林安说。
排水抢险,刻不容缓。杨庆华当即向旧城镇政府工作人员反映了情况,镇政府立刻组织人员对东周楼行政村的另一条渠道进行了清障,增加排水量。
与此同时,杨庆华结合旧城镇分管负责人联系了县水务局和县河务局,对渠道下游的水闸进行了调节。杨庆华还让群众找来四台抽水设备和多把铁锹,把田里的水向外引流。就这样,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一场庄稼“保卫战”在东周楼行政村“打响”。
积水排出后,为减轻积水对庄稼造成的危害,杨庆华又带领群众租用无人机喷洒细菌类药物,促进庄稼尽快恢复生长。
“这个‘第一书记’,行!”农田的积水排出了,群众纷纷朝着杨庆华伸出了大拇指。面对群众的称赞,杨庆华却说:“帮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本就是我该做的。”
2021年10月份,杨庆华被菏泽市生态环境局鄄城县分局派驻到东周楼行政村担任“第一书记”。已经有着两年“第一书记”经验的杨庆华深深地明白,党的根基在基层、力量在基层,要发展就必须建强基层战斗堡垒。上任后,杨庆华迅速转变角色,遍访党员群众深入了解情况。
东周楼行政村80%以上的土地被村里的种植大户流转,分别种植了生姜、金银花、大蒜、毛豆等农作物。为提升农作物的经济价值,杨庆华协助种植户申请了商标,并统一设计了包装箱。
“商标和精美的包装能提高农作物的档次,经济效益也能提升不少。” 杨庆华说。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疫情防控期间,杨庆华选择了逆行,在东周楼行政村奋战在抗疫一线。通过村广播向群众讲解防疫政策,他是“广播员”;背起药筒在大街小巷喷洒消毒液,他是“消毒员”……疫情当前,东周楼行政村成了他的常驻地,全村老百姓把他当成了“主心骨”。周林安说:“他一直与我们战斗在防疫一线,我们心里感到踏实又温暖。”
“杨书记,你快到俺家里坐一坐。”每次来到村里,困难户周登现老人都会亲切地招呼杨庆华到家里歇歇脚。原来在入户走访过程中,杨庆华了解到周登现的妻子残疾,儿子因病去世,儿媳离家出走,留下一个孙子,年迈的他既要照顾残疾妻子,还要抚养孙子,生活非常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杨庆华第一时间把情况反映到了镇上,并积极协调县民政局,为周登现申请了低保。有了经济上的补助,周登现身上的担子减轻了不少。
“老杨来到村里后,时刻惦记着我们这些老党员,‘七一’时还给我们送来了慰问品。”东周楼行政村有着50年党龄的老党员周张柱笑着说。
东周楼行政村有不少老党员,“七一”建党节时,杨庆华向菏泽市生态环境局鄄城县分局申请了资金,买来一批慰问品,逐一送到老党员家中。杨庆华告诉记者,物品有价,情无价,老党员们感受到的是来自组织的关怀,都非常开心。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
上一篇:我市三年建设4007间“希望小屋”
下一篇:突破重点产业,错位发展走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