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奋力谱写后来居上崭新篇章

九年前的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菏泽视察,这是菏泽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九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后来居上”殷切嘱托,深入学习贯彻“坚决推进改革、坚决扭住发展质量和效益、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抓好党的建设”四个方面重要指示精神,在“学”字上下功夫,在“谋”字上做文章,在“干”字上出实效,在“责”字上显担当,后来居上迈出坚实步伐。

最感恩的是总书记对菏泽深情似海、厚望如山。总书记百忙之中专程来到菏泽,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抓住了菏泽发展的关键,指出了未来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极大鼓舞了千万菏泽人民加快赶超的信心和斗志。近年来,市委每年都召开专题座谈会,深学细悟,执着前行,愈加感受到总书记对菏泽深情似海、厚望如山,感受到真理的无穷力量、领袖的高瞻远瞩。

最亮眼的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今年将突破4000亿元大关、达到430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5%,连续三年居全省增速第一,今年将突破300亿元大关,近三年总量增长近100亿元。无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汇编,显示22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我市11项增速位居全省首位;还是新华社《山东智库报告》、著名财经评论员刘晓博、“正和岛”的分析点评,都反映出菏泽经济发展质效双升,庞大的人口基数、巨大的经济总量、较快的发展速度,共同汇聚成势不可挡的增长惯性。

最难得的是办成了一批夯基垒台的大事要事。生物医药蓄力成势,发展理念、产业档次国内领先,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呼之欲出;高端化工全产业链整体跃升,三年前谋划的减油增化等16个重大项目全部取得实质性进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后来居上的“底气”越来越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翻了一番,牡丹机场、鲁南高铁建成投运,新万福河航道顺利通航,交通这个长期以来的最大制约因素正日益成为最大优势。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1400余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180余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顺利实施。成功获批鲁西新区,菏泽第一次在争取先进改革开放政策方面位列全省第一梯队。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破圈断链”,从根本上解开了“担保圈”这个最复杂的发展枷锁,不良贷款率首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批骨干企业涅槃重生。

最可喜的是群众生活更加富足安稳。170万群众稳定脱贫,85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性高质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完成了滩区迁建这个菏泽历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14.6万滩区群众彻底摆脱黄患之苦,为滩区加快发展、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年领跑全省,城乡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各项民生社会事业稳步发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最振奋的是全市上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激情全面迸发。大力倡树“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全面弘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扎实开展“五比五看”大竞赛,加快推进“两个转变”,广大党员干部人心思学、人心思干、人心思上,在诸多急难险重任务中展现出顽强的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成绩的取得,归根结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总书记亲切关怀的结果。当前,党的二十大的东风正鼓舞着全国上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只要我们倍加珍惜重大政策叠加赋能的战略机遇,倍加珍惜“四个突破”积厚成势的发展基础,倍加珍惜不耻落后、谋事力做的干事氛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就一定能够把总书记对菏泽的殷切期望变成美好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菏泽四个方面的重要指示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一脉相承,是指引我们继续前行的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必须融会贯通、一体领会。

必须持之以恒落实“扭住发展质量和效益”重要指示精神,夯实后来居上的物质基础

总书记要求我们“坚决扭住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后劲。”既体现了高质量发展要求,也抓住了菏泽发展的关键。

(一)聚焦“一条主线”,始终把高质量发展摆在首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菏泽作为欠发达地区,基础差、底子薄,一直依赖面粉、食品、木材等农产品加工、煤炭开采、石油加工等传统产业,并且发展得还不错,但这也导致转型发展的动力不足、意愿不强、思路不清。比如,前些年到县区调研,只能看一些扶贫车间、文旅项目,税源型、支柱型项目很少;组织观摩时,还有不少棉纺厂、面粉厂等传统产业项目,直接反映出菏泽产业发展现状,也说明转型发展没有思路。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如果任由“温水煮青蛙”,守着传统产业“一亩三分地”,注定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任何情况下,都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蹚出一条符合菏泽实际的高质量发展路子。一方面,要敢于“另起炉灶”、无中生有,敢于谋划高端产业和项目。另一方面,也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端。当前,有些产业并不适合菏泽,像电子信息、飞机制造等产业,需要大量上下游配套企业,菏泽的经济实力难以支撑。类似教训外地并不少见。比如,有的地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只做培训业务,纳税不在当地,培训的人才也留不住,不可能形成软件产业链,引进的项目雷声大雨点小,后来逐步销声匿迹。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并不意味着一味追求高大上,必须选适合菏泽实际的。要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规律,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不能来什么就要什么、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对自身如何发展必须有清醒认识和坚定信念。


上一篇: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下一篇:为了总书记的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