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开发和利用黄河资源对策
山东地处黄河沿线下游,黄河在境内流经济宁、泰安和聊城等9市,从东营市注入渤海,全长628公里。其中,菏泽市为黄河入鲁第一市,在历史上,既获得了黄河给予的大量恩赐,也饱尝了黄河带来的巨大灾难。为此,以黄河菏泽段为例,开展保护、开发和利用黄河资源对策研究,以使黄河除害兴利、发挥功能效益、更多造福人类。
一、黄河菏泽段的基本情况
黄河在菏泽市境内流经东明、牡丹、鄄城、郓城等4县区,全长185公里,河水含沙量平均为27.8公斤/立方米。由于泥沙大量淤积河道,使得现行河床一般高于两岸地面3—5米,属典型的“槽高、滩低、堤根洼、堤外更洼”的“二级悬河”,并具有上宽下窄,纵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等特点。
菏泽市历史上曾屡遭洪水之害,在26次黄河大改道中就有12次泛滥菏泽。自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走现行河道,洪水漫流20年。仅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有了临黄大堤至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63年间,黄河在菏泽决口就达51次,使沿黄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惨重损失。据统计,从1946年至今,10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已发生12次,黄河却没有一次决口,创造了历史奇迹。
自1956年起,菏泽市开始修建引黄灌溉工程,先后建成了东明闫潭放淤工程、大尹庄拦蓄工程和赵楼拦蓄工程等,尤其是近几年又建成了麒麟湖、月亮弯和宝源等一批引黄供水水库,加之已建成的设计灌溉面积471万亩的9座引黄涵闸,其引黄设施实现了基本配套。2021年,全市引黄河水6.21亿立方米。可以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已为历史陈迹,而黄河已成为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水源,并正在为菏泽市的发展作着巨大贡献。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黄河菏泽段,经过长期的有效治理,虽然河道受到人工合理控制,并利用水利工程将黄河水引到缺水区域,同时还实施了放淤改土工程等,取得了显著效益。但就黄河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而言,目前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洪水侵扰隐患未绝。据黄河河务部门介绍,经小浪底水库多年调水调沙后,黄河菏泽段平滩流量有了较大提高,但流量一旦超过4000立方米/秒,部分黄河滩区将面临漫滩的危险;并且,目前小浪底至花园口之间仍有2.7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尚无工程控制,所以水患隐扰依然存在。
(二)防洪抢险压力仍存。鉴于黄河菏泽段处于“豆腐渣”的位置,各类堤防长达268.34公里,并有险工14处、控导(护滩)工程18处、顺堤行洪防护工程2处、引黄涵闸9座,具有战线长、范围大和工程多等特点。特殊的地理位置、滩区的生产要求和群众的生活必需,决定了黄河菏泽段在每年汛期,防洪、抢险和护滩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生态环保还需强化。黄河菏泽段沿线有13处大小不等滩地,面积达507.76平方公里;还有100多公里的临黄大堤,以及各种行洪、防洪和引黄等工程。由于投入欠账较多,使得部分生态建设工程进展缓慢,如绿化提升工程、污染防治工程和生态优化工程等。在某种程度上,已影响黄河生态调节功能的充分发挥。
(四)水资源利用率较低。黄河多年平均流经菏泽段水量为428亿立方米,而全市每年引入的黄河水仅为入境总量的2%左右,绝大部分的黄河水经下游城市流入渤海。既使引入菏泽的黄河水,也因设施、技术和管理诸方面的原因,造成较大的浪费。如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6361,低于山东省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指标0.65的标准。
(五)文旅优势发挥不够。2011年,菏泽黄河水利风景区被水利部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9年,东明县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鄄城县苏泗庄治河历史公园被山东黄河河务局命名为首批“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2021年,全市临黄大堤达到了“生态景观线”的要求。但由于对上述优势发挥不够,至今未建成精品文旅线路,故也未成为文旅的“打卡地”。
(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黄河菏泽段的基础设施大部分为50—60年代修建,存在着运行时间长、工程年久失修和机电设备老化等问题;又加之当时设计的基础设施运载能力偏小,所采用的技术、装备和工艺也相对落后,如引黄涵闸、放淤工程和拦蓄设施等,已不能满足当下发展的需要。
三、保护开发利用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菏泽市应从黄河菏泽段实际出发,以问题和困难为导向,运用现代生态理论,创新思维,超前谋划,综合施策,努力将黄河菏泽段打造成保护、开发和利用黄河资源的先行区、引领区、示范区。
上一篇:新时代新征程要始终牢记和践行“三个务必”
下一篇:阿根廷足协获南美洲 足联千万美元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