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场集体狂欢
如果你赶过年集,就明白中国乡村的“狂欢节”是一种怎样的状况了。儿时的年集,真的是全民参与的一场“集体狂欢”。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不像现在超市、市场一派繁荣,想买什么应有尽有。我以为,小时候的年集,既是盛况空前的物资交流大会,又是热闹非凡的迎接春节的盛会。如果没有年集,你会觉得年来得悄无声息。年集,把繁华铺张开来,把喜庆扩散开来,张扬而热烈地向人们宣告着:要过年啦!
年集真的是男女老少都参与的一场集体狂欢。条条大路通年集,条条小路也通年集,你看啊,路上的男女老少兴高采烈地朝着年集的方向奔去。人们三五成群,一路走一路笑。老人弯着腰,提着篮,蹒跚而来。孩子们小跑着,手里攥着父母刚给的两毛钱,异常兴奋,好像这两毛钱能把年集上所有可心的东西都买回家。远远的,人们就开始翘首而望,议论纷纷:“你看,那花花绿绿的,是新衣服。都挂起来了!”“听见没有,卖鞭炮的早开始放了,听那二踢脚,真响!”年集,是贫瘠的乡村里一块魅力四射的绿洲,吸引着八方来客,大家都来赴这一年一度的约会。
年货缤纷,人头攒动,年集就在眼前了!一条长街,挂满了鲜艳的新衣服,给冬日里枯寂的乡村带来了久违的色彩。新衣服在风中飘动着,孩子们早已蠢蠢欲动,拉着大人的衣角,指着心仪的衣服央求着。过年了,平时再节俭的人都会慷慨起来,一定得给家里每个成员都买身新衣服。新年新气象,新衣好心情,一场购物大狂欢开始了。主妇领着大大小小的孩子在摊前试穿,然后讨价还价。到处都是人声鼎沸,人们只有扯着嗓子喊,才能听到彼此的话。集市上闹腾腾的,气氛却是喜盈盈的。一年之中,主妇们只有此刻才可以买买买,即使如此,她们给老人、孩子和丈夫都是买最好的,自己的衣服随便就打发了。
年集中,最具有狂欢节意味的就是鞭炮市场,能够让人们的情绪一下兴奋起来。鞭炮声是最能烘托气氛的,能让年集瞬间沸腾。卖鞭炮的观察着赶年集的人来得差不多了,就找个空地,“噼里啪啦”放上一挂鞭炮。鞭炮声一响,大家立即围拢了过来。一挂鞭炮响完之后,人群里有人起哄:这鞭炮不够响,再来一挂!卖鞭炮的正犹豫间,不远处另一家卖鞭炮的响起二踢脚的声音,大家立即转头蜂拥而去。就这样,几家卖鞭炮的互相较劲,惹得人们四处奔跑。我央求着父亲,多买些鞭炮,他爽快地答应了。
那个年代,年集上的年货都是精华,商家都把最好的货留到年集。卖主希望卖个好价钱,买主希望买到最好的东西。年画是年集最美的点缀,各种各样的年画高高悬挂着,惹得人们纷纷驻足观看。大家议论着,新年要贴最流行的年画。父亲买了一套《穆桂英挂帅》,说要贴到屋里最显眼的地方。卖肉的地方最有过年风味儿,鲜亮亮的猪肉总让我想到过年炖肉的香味,牛肉、羊肉、鸡肉也都排列开来,人们样样都要买上一些,过年餐桌上的油水一定要足足的。年集上还有孩子们的各种吃食,棉花糖、糖葫芦等,买了就在喧闹的集市上吃,伴着耳边的喧嚣和眼前的繁华,吃起来别有风味。赶年集,每个人都能找到合心的东西,男孩买炮,女孩买花,老爷爷买鞋,老婆婆买帽,大家各取所需,满意而归。
盛况空前的年集,是全民参与的一场集体狂欢。年集散场,年就来啦!
上一篇:我市扎实做好老年人法律援助维权工作
下一篇:懂是人世间最幸福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