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土特产”文章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产业兴则农村兴,农村兴则国家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新年伊始,新华社记者深入多地农村调研,探寻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动向,感受“土特产”大文章蕴含的乡村产业振兴美好图景。
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作出部署,强调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
新年伊始,从东部沿海到西北高原,从华北平原到江南水乡,辛勤的人们已经忙碌起来——
在新疆乌伦古湖,渔民身穿皮袄、脚踩厚靴,在冰封湖面上凿洞下网。这种捕鱼方式在当地已有60多年历史,独特的捕鱼文化吸引了很多游客。
在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正和农业合作社食用菌栽培基地里,农民正在采收花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吸纳不少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在拼多多电商平台,浙江省东阳市画水镇生产的中国结迎来销售旺季。加入“多多新匠造”计划,手编中国结这一传统手工艺产品迎来出村进城的新契机。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
各地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充分证明,“土特产”可以做成大文章。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土特产”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农特产品或加工产品,主要包括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产品,是农特产品及加工产品中已经形成品牌的产品。
初步统计,到2021年底,我国杂粮杂豆、果蔬茶菌等特色种植基地面积达12.05亿亩,年度生产特色农产品13.85亿吨,养殖特色牲畜669.52万头,生产特色水产品2470万吨,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到9.7万亿元,有效带动农民增收,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做好“土特产”文章,关系到推动建设农业强国,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当前,我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正在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
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必将助力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立足乡土优势资源——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数九寒冬,中哈边境的新疆裕民县,慕名前来观赏巴尔鲁克山冬雪的各地游客,让边境小城的农家乐、牧家乐人气渐旺。
“等转过年的春天,山花都开了,有野生的巴旦杏花、芍药、蔷薇,还有锦鸡儿、紫花贝母,到时候游客更多。”裕民县江格斯乡阿克铁克切村村民加那提·加海说。
借助新疆巴尔鲁克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优势,“裕民山花节”成了新疆旅游的一大品牌。每年4月开始,各种野花依次绽放,山花、草原、雪山,宛如画卷铺呈在吐尔加辽草原腹地。
2022年,裕民县接待游客11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亿元。“预计今年旅游收入将翻一番。”裕民县政府副县长杨彩霞说,今后要用好山花“土”资源,培育新型旅游业态,让农牧民的腰包更鼓。
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凸显。做好“土”字文章,各地要打开视野用好乡土优势资源,“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
冬日,行走在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远处云雾缭绕,碧绿的乌江从山底蜿蜒而过,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
荆竹村海拔1300米,森林覆盖率达75%,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天然地理优势。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到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2022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荆竹村通过整治环境、修复生态,成为绿水青山是“生态资本”的最美诠释。
挖掘乡土传统文化,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临近春节,山东省沂蒙山区里的沂水县吴家楼子村里,村支部书记吴照京正带领“沂蒙小棉袄裁缝队”的老妈妈们忙着手里的针线活。
“目前,我们还有500多件提供给敬老院的沂蒙小棉袄仍在制作中,春节前将做完交货。”吴照京说,村里的老妈妈们用沂蒙小棉袄缝制技艺,制作了兔毛装饰的唐装,很受市场欢迎。1月9日下午,刚发走了一批180件北京客户的订单。
上一篇:兔年春节,购物车里哪些年货受欢迎?
下一篇: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