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苏堤”遐思

阳春三月,杭州西湖的风轻盈而温柔,西湖的水潋滟而清澈,西湖的花鲜艳而靓丽,西湖的天晶蓝而温暖。用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达眼前的景色再恰当不过了。

我们围绕西湖步行了一圈,拜谒了民族英雄岳飞庙,登上了流传爱情故事的雷峰塔,领略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断桥残雪,参观了千年古刹灵隐寺等景点,每个景点文化厚重,故事动人,但让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苏堤了。

漫步在苏堤上,我的思绪一下穿越千年时空,想起了大宋王朝,追忆起了筑堤的杭州刺史苏东坡(苏轼)。

苏轼是我平生最崇拜的历史文豪之一。他的诗词以豪放、旷达、婉约的风格,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独树一帜的诗(词)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铸就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苏轼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多地为官,屡遭排斥,最后在从琼州返回内陆时,因病客死他乡。

苏东坡在杭州曾两度为官。公元1089年,他担任杭州刺史,第二次来到杭州。当时,西湖已经被水草吞噬,沼泽化严重。正如诗所云: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随奏请皇上,开浚西湖。朝廷批准了这个请求。苏轼立即发动数万民工挖淤泥、除葑草。疏浚西湖挖出大量淤泥,无处堆放,一度难住了工人们。苏轼征求百姓建议,决定用淤泥和葑草筑一条横穿西湖南北的长堤,一者便利百姓出行,二者省却搬运之苦。然而,淤泥太软,要修堤坝必须掺和硬土,于是苏轼让工人们挖掘慧因高丽寺旁的赤山硬土来筑湖堤,但此举遭到高丽寺僧们的强烈反对,怕破坏了寺庙风水。

赤山硬土挖还是不挖,苏轼反复掂量着。“天地之间,莫贵乎民;悠悠万事,唯民为大。”他告诉僧人们:“事由我而起,上天若降灾祸,就冲着我来,但筑堤之事绝不能耽误。我愿雕刻自身石像,舍身为高丽寺护法。”于是,湖边便有了这尊“护法”石像,千百年来一直守望着西湖。今天,踏进花家山庄,石像碑亭旁的那副对联墨香犹存:“垂老舍身依古寺,长留真相在西湖。”在清淤筑堤的同时,又在2.8公里的大堤上,修建了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石桥,故有了“六桥烟柳”“苏堤春晓”之称。

后人为怀念苏轼浚湖筑堤的功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每年春天,踏上苏堤,桃红柳绿,鸟鸣莺啼,成就了“苏堤春晓”的美景。

乾隆十六年正月,乾隆皇帝首次南巡,在杭州遍游西湖美景,对苏堤修建大加赞赏,亲笔题诗:“通守钱塘记大苏,取之无尽适逢吾。长堤万古传名姓,肯让夷光擅此湖。”肯定了苏轼的修堤功绩。

虽然历史的烟云已穿过千年时光,但是苏轼浚堤利民的功绩却被传颂千古。事实再一次证明,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全力为民做事,就会名垂后世。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在生活、环境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冲破种种阻力,带领10万民工,苦战10年,终于在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彪炳千秋的红旗渠,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彻底解决了林县人民祖祖辈辈吃水难的问题。

走出苏堤,我的思绪越发清晰。从苏轼修筑西湖堤坝,到杨贵开山掘石修建红旗渠,虽然时代相差千年,但是,这里面蕴藏着一个铁的定律,那就是谁为人民办好事,百姓就记住谁、感恩谁、赞颂谁、拥戴谁!

愿我们的公职人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千方百计多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留下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德政业绩!


上一篇:直播卖多肉 年入上百万
下一篇:三兜稀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