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菏泽日报 -- 版次:[新闻●广告]

刘土城:并非“城”的古村落

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年—1464年),刘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此地从前建有土城子,故取村名刘土城。

我国古代,单从“城”的字形看,“土”在“成”外,专指城墙。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被称为“都”“邑”。后来的“城”特指城墙以内的地区,意味着安全、繁华、富有。城外人群聚集的地方称为“村”,“城”和“村”相对应,城里人、村里人由此而来。

土城为土筑之城,是单县古代防御攻击、守卫安全的建筑,主要包括城垣及城门、城楼、角楼等,易守难攻,史料谓之“从城中射,颇杀伤外人”。

550多年前,刘氏先祖建村时,土城所处,残垣断壁,渺无人烟。民间传说,经固若金汤的土城,久日破防,守卫死伤,城里人逃离,成了“空城”。刘氏先祖认为这里曾是富庶安宁之地,仍是风水宝地,后裔可依,定能家境富足、人丁兴旺。

正如先祖所愿,立村定居后的刘土城出仕子弟辈出,富甲一方,闻名遐迩。

刘土城村与10公里外的黄岗镇刘老家村刘氏家族一脉相承。生于刘老家村的清代兵部尚书刘峨,卒后同时出棺8口,其一葬于刘土城,真身何处,不得而知。20世纪70年代,刘峨墓地松柏繁茂,石桌、石几、石兽等数不胜数,彰显了“人来自兽,兽齐于人,神为兽形,兽为神灵”的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去年出土的刘氏宗祠碑翔实记录了刘土城的建村及其发展历史。该石碑为青石质地,高1.65米、宽0.97米,碑的下部损毁,碑文中残缺20余字,难以识别,但基本意思仍了然一目。

时至当今,刘土城村依然流传着大孝子刘澄泓“庐墓守孝”的故事,成为刘氏教化后代的“活教材”。

民国十八年版的《单县志》记载:“单县旌表孝子刘澄泓葬母后庐墓三年,旋于居宅之阳建立家祠。澄泓卒,遗命葬其侧,此孝子所谓死不忘亲者也。余之生即后孝子,则恨不得躬至其地。观孝子庐墓所与所为家祠者,以慰其仰企感慕之意。”

《曹州府志》亦记载,刘澄泓,单父城东南二十里刘土城村人。十岁丧父,庐墓三载。母卒年九十六。澄泓年六十,鬓发幡然,尽哀尽礼。一如葬父时,复庐墓三年。遂于墓旁建立家祠。县令、太守皆旌其门。临终嘱后人:“吾于两亲,生事葬祭,未曾一日相离。我死,即葬祠堂侧,庶可永相依。”

如今,刘氏家祠的旁边,刘澄泓墓地仍然可见遗迹。饮水茹雪、模古范今,刘澄泓孝善美德一直被传为佳话,不失时代意义。

今日的刘土城是全国文明村,全村孝善敬老饺子宴让村里老人吃出了幸福感,而青年人踊跃捐款承办,孝善之风蔚然全村。

如今的刘土城即是“村”,更像“城”,涵养孝善文化,创建文化之美。按照“依旧修旧”的基本原则,刘土城在复新中“变旧”、在变旧中“复新”,新时代的刘氏后裔涵养传统文化,培厚精神家园。村民们对原有房舍院落实施个性化改造和传统化提升,彰显明清两代鲁西南民居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风貌,令人赏心悦目、感喟颇多。街巷、院落、门楼、房屋等,古朴简洁、真实典雅,一道文化风景点亮乡村振兴之路。 文/图 刘厚珉


上一篇:汲黯:忠直敢谏 千古名臣
下一篇:“脱口秀”名家——北宋曹州知府刘攽轶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