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菏泽高质量发展
5月27日,由学习时报社、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中共菏泽市委主办,中共菏泽市委宣传部、菏泽学院承办的“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菏泽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我市举行,共商菏泽高质量发展大计。与会嘉宾都是名师大家、学界翘楚,在政策研究、产业发展等领域有深厚造诣和独到见解,发言精彩纷呈、内涵丰富,本报辟专版刊发其中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记者 胡德光 张浩 整理)
厚植城市软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王立胜
开创城市文明新形态、提升城市软实力,是新时代城市实现跨越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
城市软实力体现一个城市基于内在底蕴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是一种“形于中”而“发于外”的力量,是内部要素和外部效应的总和:内在构成包括核心价值观、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治理水平、法制建设、文明素养、人文和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管理者的战略眼光和治理能力等要素;外部效应体现为以城市居民幸福感、认同感为基础的内部凝聚力、动员力和自身发展潜力,以及对外感召力、吸引力尤其是国际影响力。
菏泽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是“黄河入鲁第一市”,独特而关键的地理位置,使得此地人口互动、资源流动频繁,造就了菏泽丰富而厚重的地域文化,如祖源文化、牡丹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等,这些富足的文化资源均可视为菏泽在鲁西崛起中的“文化支点”。
菏泽作为华北平原和沿黄地区的古典型城市,当前仍面临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弱等问题,总体尚处于山东省中游水平;另一方面,菏泽拥有深厚的农耕文明积淀和鲜明多元的地域文化特色,完全能够以此为“支点”,在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充分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厚植城市软实力,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实力。
要依托黄河、大运河两大生态和文化廊道,建设高水平国家文化公园,加强流域历史遗存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地方特色文旅资源创造性转化,提升媒体化生存意识,提高“在地”和“在线”品牌知名度。
要在明确各县(区)发展目标定位、打造各具特色产业模式前提下,发挥特色优势资源示范引领作用,深化全市产业互动融合和协作共享,提升菏泽城市文化的整体性辨识度。
要树立全局意识,以城市群为单位,建立健全“五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平台和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机制,促进山东半岛城市发展融合互动、协同共进。
要借助现有的城市软实力综合评价系统,根据发展阶段和特点,制定个性化城市软实力提升方案,促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深度发掘地方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菏泽将走出一条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菏泽道路”,为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菏泽贡献”。
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后发居上”新突破
山东省人大财经委原主任委员 陈迪桂
近年来,菏泽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菏泽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推进重点产业、乡村振兴、城市功能、营商环境“四个突破”,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在新发展阶段,菏泽要实现从“跃居中游”到“后发居上”的新突破,必须对未来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谋划。
要深化发展思路。根据菏泽工业化进程和发展阶段,在谋划发展思路时,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要科学把握发展定位,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节点、鲁苏豫皖豫交界地区融合发展的中心城市、山东推进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鲁南经济廊道的战略支点。要明确主攻方向,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走出一条彰显自身特点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坚持质和量有机统一,坚定不移优结构上质量、坚定不移稳速度上总量,在“两个坚定不移”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要优化区域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化空间动力系统至关重要。要立足菏泽发展阶段和重点任务变化,结合落实突破菏泽鲁西崛起部署要求,对现有空间布局进行再优化再提升,进一步明确发展轴带、片区以及功能定位,促进不同区域差异发展、协调发展。
要完善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意。要在打造“231”特色产业体系基础上,着力构建体现菏泽发展阶段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抓住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重大机遇,超前布局新兴能源产业,塑造一批领航型企业、标志性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要补上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短板,储备更多的创新人才。要依托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建设,大力拓展电商应用领域,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推动大中小企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
上一篇:强化宣传引导,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绩实效
下一篇:政府“搭舞台” 群众“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