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消费来了? 有人买买买,有人存存存
春天已经悄然而至,城市已经复苏。近日,微博上“疫情过后的第一件事”话题阅读量高达4.1亿,“吃火锅”的回帖点赞数超过了20.1万。在这段漫长的宅家生活中,不少“宅男”“宅女”的消费需求也被禁锢在家,快被憋坏的他们扬言要“报复性消费”。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声音。某博主发起的调查显示,4万多人里,3/4的人表示“不会报复性消费”,“好不容易省下钱”“已经没钱了”是不少人的心声。
那么当前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市民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的当下,报复性消费来了吗?
报复性消费or省着花钱/
1 疯狂花钱!
一口气买48包薯片,花两万多买电子设备
在家待了1个多月后,3月初,25岁的成都女生周瑟一口气买了48包薯片以及其余10余种零食。“别问为什么,就是想买。”周瑟开玩笑道。
不仅如此,这么多年一直用几十块钱美加净面霜的周瑟,在三八节那天买了790块钱一瓶的橘灿精华,“店铺买满一千有活动,所以我一口气买了两瓶。”现在精华还没到货,她每天依然用的是几十块钱的面霜抹脸,“我想着一个月没出门,钱放在那里也是放着,不如用了它。”
抱着“反正钱也花不出去”这个想法买东西的不止周瑟一个人。来成都3年的游戏爱好者赵先生疫情之前便已拥有一台外星人电脑、ps4、任天堂Switch。在宅家期间,他又买了一台价格为14999元的外星人笔记本电脑,顺便花7399元给自己原来的电脑进行了显卡升级。“一是出差可能会用到,二是反正钱也花不出去。”
2 还是省着点花吧……
取消旅游计划,“感受到存款重要性”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窗口,有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储蓄水平和消费模式。
23岁的莫夭有了“少花钱”的想法。此前莫夭却不是这样的想法,她在去年12月20号申请了美国签证准备去美国旅游,并且还和好友约定了今年下半年去日本旅游。然而现在旅游计划全部取消。
莫夭在旅游行业工作,因为疫情原因,她的收入直线下滑,以前收入正常时还没觉得,但是这次她深刻感受到了存款的重要性,“现在一个月还了房贷、生活费、社保,就剩不下什么钱了。”莫夭说,所以她决定以后要多存点钱,以应对突发状况。
3月初,再一次收到公司延迟发放工资的通知后,26岁的郭辰作了一个决定:暂时还是不买衣服和鞋了。此前,一个月工资差不多有5000元的郭辰会拿2000元左右出来买一双鞋,“这个月买鞋,下个月买衣服,反正每个月工资总能找到花出去的地方。”
3 别信他们
一边高喊“报复性消费”,90后一边在偷偷攒钱
爱存钱的年轻人,可能比你想象的多。
疫情带给24岁的广西姑娘栏溪最大的影响,大概是发现自己做饭带去公司,比去外面的小餐馆吃饭节省多了。
存钱,是家庭教育和阅读书籍留下的习惯。“之前没那么具体,上学除了助学金、奖学金外也没有收入,刚实习的时候工资2000多,存不下钱。”栏溪说,2017年实习时工资2000多,逐年涨到4000元,偶有结余。2019年下半年到现在,工资涨到每月5800元左右,开始强制储蓄,差不多三分之一存入银行定期。
“一般发了工资,除掉房租、助学贷款、水电气、吃饭出行比较固定的支出,都放定期。”2019年年底,栏溪存款3.6万元,达到了“年终目标”。
知乎上,“你们怎么存钱的?”话题超过7.8万关注,6422万浏览,“存钱有瘾吗?”251万浏览。豆瓣“丧心病狂攒钱小组”,资料显示,创建于2011年3月17日,时至今日,已过9年,仍在活跃不断。
2019年年底,某婚恋网站发布《2019-90后单身人群白皮书》,调查显示,90后真实的存款情况呈现出两极分化、旱涝分明的情况,确实有3成90后处于零存款状态。但同时,也有3成90后有3-10万元存款,2成90后受访者的存款达到10万元以上。也就是说,默默存钱的年轻人还是大多数。
消费心理分析/
心理咨询师:消费和存钱行为就是一种自我肯定
面对消费,为什么部分人表现出“报复性消费”,有的人选择了“省钱”?
成都市武侯区心传青少年心理服务中心理事长、心理咨询师余宓宓表示,这是应激反应。“现在一个是疫情,还有就是整体经济形势,可能会让人产生心理上的贫穷,其实他们可能在现实生活中还没有达到贫穷的状态,但是心理上已经有了深深的危机感”,所以启动了“存钱”模式。
余宓宓说,报复性消费的心理则刚好相反,“部分人觉得这段时间亏欠自己太多,有一种心理上的饥渴。”余宓宓表示,虽然这两种行为表现上是两个极端,但其实是一个东西,是自己心理上的平衡感被打破了。
上一篇:美国“自救计划” 在参议院投票遇阻
下一篇:中国以外确诊病例一周增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