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这些老照片,记载着菏泽几代人的“牡丹记忆”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一朵牡丹,一个节会,一座城市,多年来,牡丹发展的历史已经化为菏泽人的集体记忆。

当时光碾碎记忆,唯有影像,才能留住往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张张老照片为菏泽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每一张照片,都留给我们无限遐想。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几位在牡丹摄影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菏泽摄影家,听他们讲述了鲜为人知的菏泽牡丹故事。

让群众四季有花看

“曹州牡丹园的建设发展,与胡耀邦同志的关心爱护密不可分。”昨日,说起曹州牡丹园的发展,工作人员王汝昌感慨万千。曹州牡丹园四季温室内的牡丹通过反季节栽培技术,实现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可见牡丹盛开的美景。三十多年前,这曾经是胡耀邦同志的梦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菏泽先后建起赵楼牡丹园、李集牡丹园等。真正建起上规模的牡丹园,是在胡耀邦同志视察菏泽后。  1982年10月23日,胡耀邦同志在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菏泽地委书记于波海同志的陪同下,视察了曹州牡丹园(图①)。  牡丹区档案馆保存着一封菏泽于1984年10月20日致胡耀邦的汇报信。信中显示:1982年10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指示:“要建以牡丹为主的花园,让群众四季有花看。”

据了解,胡耀邦在视察牡丹园时,提议规划重建,并将其定名为“曹州牡丹园”,随后拨专款用于牡丹的开发和保护,实现了菏泽旅游业发展的第一次质的飞越。时任中共菏泽地委副书记的黄爱菊,参加了对胡耀邦同志的接待工作。她在《胡耀邦视察菏泽纪实》中写道:“当我说是菏泽人时,他说:‘你是不是黄巢的后代?菏泽牡丹闻名全国,你怎么不爱牡丹偏爱菊呢?’他说完笑了,我们也都随之笑了。”  在胡耀邦同志视察菏泽后不久,省政府拨专款建设曹州牡丹园、古今园、百花园等。1983年春,曹州牡丹园宣告建成。

首部牡丹画册在香港印刷

谈论菏泽牡丹摄影的话题,绕不过如今87岁的老摄影家薛玉玺。他是菏泽首任摄影家协会主席,1979年推动出版了菏泽第一部牡丹摄影画册。

“这张照片(图②)后排左一是我,前排左一是牡丹专家赵孝庆。你看,那时候,我们多年轻啊!”3月23日,薛玉玺摩挲着一张黑白老照片对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说。这张合影摄于深圳东湖公园,前景是一盆盆生机盎然的牡丹。

据了解,1979年春节,菏泽牡丹在深圳展出。为配合花展,扩大菏泽影响力,薛玉玺带着积累多年的牡丹照片前去深圳。

说起这些牡丹照片,薛玉玺打开了话匣子。

因工作需要,1972年12月,薛玉玺从济南调到菏泽工作,在他之前菏泽还没有专职摄影师。几经辗转,他被分配到菏泽地区展览馆工作。“那时候,展览馆时常要到各县巡回展出,工作之余我就去牡丹园拍牡丹。”他回忆道。

1973年,谷雨时节,薛玉玺背起一台今天看来已是老古董的照相机,到赵楼牡丹园(曹州牡丹园前身),与牡丹有了第一次邂逅。

“就全省来说,菏泽的工业很难排得上号,知名度较高的是牡丹,所以我选择了牡丹这个题材。”薛玉玺说,“与其说牡丹园不如说牡丹地,因为牡丹种植区域是完全对游客开放的,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更谈不上卖门票。花开时节,广大游客可以自由进出牡丹花丛。”

随着时间的推移,菏泽各县都有了兼职摄影师,他们在薛玉玺的带领下搞摄影创作。1976年,身为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的薛玉玺推动成立了菏泽摄影家协会,并任主席,协会成立之初有几十名成员。

“每年春天,我们都组织会员去拍摄牡丹,经过几年持续努力,大家积累了不少拍摄牡丹的经验。”薛玉玺说。高兴之余,他感觉应该出本画册用以宣传菏泽牡丹和各项成就,但出版画册的资金却迟迟没有着落。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带着照片到了深圳。

“1979年,深圳还是个小渔村,比较落后,连一座像样的楼房都没有,在我的记忆中,百货公司是一个大草棚。”薛玉玺回忆,“相册无法在深圳印刷,只能到毗邻的香港。在香港印刷画册需要港币,而我们没有。”就在他为如何出版画册而绞尽脑汁时,香港印刷厂的老板主动找上门,承诺免费印刷。“一开始,我还在想这位老板为什么这么大方,免费给我们印刷。画册出来后,我才发现他在里面插入了一些广告,而我们那时候还没有广告意识。”薛玉玺说。

深圳牡丹展“换回”两辆面包车

“在深圳对外开放之初,我们菏泽牡丹为他们作了很大贡献。”3月23日,回忆起菏泽牡丹在深圳展出的往事,赵孝庆感慨万千。


上一篇:《声临其境3》年度 声音盛典阵容曝光
下一篇:菏泽银行业“内外兼修” 描绘别样“春耕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