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救援120小时,他们奋战在安徽抗洪第一线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从菏泽到安徽,长途奔袭500余公里,穿越盛夏的连绵阴雨,有这样一群人,连续8天,奋战120个小时,始终坚守在抗洪救援第一线。没有宿处时,天为被,地为床,同榻无星月,转身时,却有被救群众递上的一杯清水。

7月28日,凯旋的成武特战救援队队员接受了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的采访,讲述了他们紧急参与安徽抗洪救援的经历。

救援现场收求助信息, 转战庐江县

7月22日15时许,成武特战救援队的9名队员完成了在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固镇镇两天的救援任务,紧急转战合肥市庐江县。

“当时,我们收到来自庐江县政府的救援邀请函,就迅速赶往那里。包括我们中队在内,由13个中队组成的山东特战救援队共85人,全部赶到庐江县。那里是泄洪区。”成武特战救援队队长赵立健说。

在庐江县,救援任务从紧急转移群众开始。因明确当地为泄洪区,该县政府邀请救援队提前介入,在泄洪开始前帮助劝离、运送当地百姓。尚未被洪水入侵的乡镇街道里,预告的泄洪时间点愈发逼近,阴雨、高温使紧张的气氛逐渐升级。

初次统一撤离时,当地百姓非常配合,在救援队的帮助下,他们拖着打包好的行李搬到车上,离开自家房屋,前往临时安置点。但队员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都明白,部分老年人思想守旧,他们有大概率的可能性会悄悄返回家中。

“这种情况,我们在现场开会时也提到了,都有心理准备。后来,果然有年纪较大的居民又回家了。原本,已经完成撤离的房屋,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会贴上临时封条,溜回去的老人虽然没有撕掉封条,但想了各种办法返回屋内,比如有的从后门进去,有的翻墙……”赵立健回想起当时的情况,语气里满是无奈。

队员们听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数十年前,这部分老年人经历过一次洪水灾害,但当时的灾情较轻,可能致使这部分老年人的安全意识淡薄。

“泄洪时水流来势迅猛,年轻人比较明白其中的危险性,但一部分老人没见过,就想回去‘守着家’。”赵立健回忆道。

泄洪开始后,救援队在石头镇大桥找到一处渡口,可供人放冲锋舟下去。从紧急划船进村到接上居民划回岸边,水面已经上涨了两米。“有座两层建筑,从我们划船经过,到我们搜到等待救援的群众返回,也就20分钟,就被冲垮了。”赵立健说。

受当地地形影响,有的房屋处于泄洪口上方,偷偷溜回家中的老人看到洪水上涨才开始惊慌,向工作人员发出求救信号。

“我们与当地政府达成共识:只要有人求救,我们就要不惜一切代价、用各种办法前去救援。”赵立健说。

但该处水流湍急,救援冲锋舟无法稳定靠近,救援队只能抓紧水流较缓的时刻,沿地形侧面顺着安全绳向上攀爬,接到老人后,将其背到身上,顺着安全绳下滑到冲锋舟上。

队员们和向导曾问被救的老人:“是否感到后悔?”老人们都心有余悸地回答:“后悔呀!我原本只是想看着家,但没想到这么严重啊!”

席地而眠,

克服艰苦救援条件

就这样,成武救援队的9名队员绷紧神经,参与了庐江县郭河镇、同大镇、石头镇、白湖镇等4个镇的紧急救援。

因处于泄洪区,岸边无法扎帐篷,队员们住过后方的幼儿园,住过寺庙,也临时找到过一家小宾馆的小房间,一群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暂时休息,每晚最多睡3个小时,也睡不踏实。黑暗里,只要警报声一响,队员们就努力强制保持清醒,迅速投入救援。

“后来睡在现场。在泄洪区,洪水隔段时间就漫过来,我们睡两个小时就得醒过来挪地方,直接躺在路边睡比较方便。”他们说。

一无所有的环境里,队员们和衣而卧,身下是泥土和杂草,抬眼是夜色,周边是嘈杂忙碌又逐渐安静的人群,远处,有新的洪峰将至。可再提起这段经历时,赵立健的语气里只有“睡在路边比较方便”的理所当然。

7月25日,当地阴雨暂退,烈日当空,救援队队员穿着训练服和救生衣,仍然在浑浊的洪水中搜救。赵立健想起,平日里参加演习时,他曾买过几瓶藿香正气水,就赶紧找出来,发给队友。

天气骤变加上高强度持续救援,5名救援队员还是出现了感冒症状。在附近店铺里只能买到消炎药,队员们就喝着凉水咽下几片,转身又继续投入救援工作。

饮食方面,救援队员大多时候吃的是从菏泽带过去的方便面。受水灾影响,当地政府提供的盒饭经常被阻隔在路上,无法及时送达。

“最初两天的饮用水紧缺情况过后,就好了很多,带去的瓶装水喝完,晚上我们就去后方买水,当地百姓还给我们送水。”想到此处,赵立健语气轻松了些许。

洪水漫灌的区域,通信讯号不稳定,队员们无法给等在成武老家的亲人打电话,就偶尔在手机有信号的时候发条短信,给家人报平安。

平安返乡,

总结救援经验

离家8天,连续奋战120个小时后,7月27日15时许,成武特战救援队的9名队员驱车返乡。


上一篇:《掬水月在手》 记录叶嘉莹传奇人生
下一篇:北京新增病例曾与大连无症状感染者在锦州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