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发展“半年考”成绩单揭晓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武 霈
7月31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政府研究室、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统计局四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2020年上半年经济社会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1亿元、可比增长2%,比一季度提高5.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总的看,上半年我市经济加快复苏,多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经济运行呈现总体趋缓、逆势上扬、回升向好的态势。
经济复苏加快回暖
上半年,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市经济运行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活力,经济运行呈现先降后升、企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61亿元、可比增长2%,比一季度提高5.5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8亿元、增长2.8%,增幅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增幅居全省第2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9亿元,下降7.5%,增速居全省第1位;各项存贷款余额较年初分别增595亿元、311亿元。
全市夏粮总产401.3万吨、增长2.2%。蔬菜总产428.1万吨、增长10%,瓜果总产49.6万吨、增长5.0%。家禽存栏6756.9万只、增长28.6%,出栏6992.7万只,增长69.3%。
上半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0.6%,增速较一季度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可比增长1%,较一季度提高2.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势良好,对经济增长拉动力更强。
金融业增加值增长9.2%,信息传输、租赁商务等营利性服务业增长23.2%,教育、卫生等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4.9%,交通运输、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虽呈下降趋势,但降幅逐步收窄。
投资消费加快回升
投资方面,我市努力克服疫情影响,狠抓大项目建设,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良好,增速逐月回升。前两个月,我市投资同比下降12%,一季度下降3%,1-4月增速由负转正、增长1.7%,1-5月增长5.1%,上半年又比1-5月份提高0.6个百分点,呈现逐月向好的趋势。
重点行业投资实现突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增长53.5%,现代高效农业项目投资增长35.6%,高端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3.9%,高端化工业项目投资增长6.3%,“四新”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1.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6.2%,比一季度提高14.6个百分点。其中高铁项目投资增长158.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项目投资增长47.3%。新开工项目势头良好。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51个,同比增加31个,增长25.8%。
消费方面,二季度,随着疫情防控整体形势好转,全市企业复商复市进程加快,城乡居民生活秩序恢复,在多项促消费政策的带动下,消费品市场回升态势明显。基本生活品消费保持增长。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价格总体保持平稳。全市限上企业中肉禽蛋类、蔬菜类、干鲜果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6.8%、9.5%、20.6%,比一季度分别升高6.5、2.8和3.5个百分点。
产业发展加快回正
上半年,我市坚持多措并举、精准发力,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
在“双招双引”方面,我市紧紧围绕“231”产业体系,突出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灵活运用基金招商、股权招商、天使投资等市场化手段,持续提升招引实效。上半年,全市新签约过亿元项目196个、计划总投资1390.5亿元,新落地过亿元项目113个、计划总投资718.7亿元。
项目建设方面,我市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总抓手”,策划和引进建设一批造血型、税源型的支撑项目。今年我市列入省重点调度项目289个、居全省首位,其中省重大项目21个,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4%,比全省高1.5个百分点。围绕打造“231”产业体系,规划建设4平方公里的现代医药港全面起步,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同比增长15.2%,实现利润12.8亿元、同比增长7.8%,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4.8和35.6个百分点。高端化工、机电设备制造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鲁西南大数据中心、大唐5G等项目引领我市“新基建”加速破题,光伏电站、风电新能源等发电量达到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的39.8%,为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电子商务保持高速增长势头,上半年完成交易额2310亿元、增长11.3%。
城乡建设推进有力
我市坚持以城乡统筹、融合发展的理念,强弱项、补短板、抓落实,加快提升城乡面貌。
上一篇:面对这样的“男友”,我该怎么办?
下一篇:干干净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