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侯楼“蝶变”背后的故事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杰
日前,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鄄城县凤凰镇西侯楼村,只见村内道路两侧正在打垫层、铺路沿石。当记者问及谁负责这段施工时,工人指向了正在帮着测量路面的两个人,皮肤黝黑、全身湿透,看不出一点省派干部的模样。如今,西侯楼村街头巷尾干净整洁、花草繁茂,一派欣欣向荣的宜居新农村景象……这些巨大变化的背后,是省派鄄城县乡村振兴服务队员彭永胜、崔连波的真抓实干与“汗水”浇筑。
“进村900米,愣是开车15分钟!”
2018年9月,省派鄄城县乡村振兴服务队进驻西侯楼村。据服务队员彭永胜回忆,穿过东大户村向南走,要经过一段油漆路才能进入西侯楼,这段路让彭永胜至今仍记忆犹新:“就像开着船在大海上遇到了风浪,一路那个晃悠、那个颠簸啊,还没土路好走呢!”原来这段是两村交接路、也是农业生产必经路,由于常年失修,表层已“蒸发”过半。
“俺村往北的那条路,看着是油漆路,可是让车轧得不成样了。一下雨,那就是‘一步一小坑、三步一大坑’,村里面还没有排水沟,邻居因为这也经常吵架。”该村村支部书记侯林川说道。
要致富、先修路。为快速解决阻碍西侯楼发展的问题,服务队员们多方奔走,争取到政策资金170万元,发动100余名村民清理路障,先后硬化村北进村路900多米、村西边进村路400多米、村东北进村路600余米、修下水道1700米,疏通灌溉沟渠1500米。
除此之外,服务队员彭永胜、崔连波还力争上级政策资金20万元,向县相关部门协调资金15万元,修建了300平方米的村委会办公场所,现已投入使用……一系列操作后,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以及灌溉难问题,改善了村委办公环境,更让村里人记住了这两人的务实真干。
“绿化+美化”道路再升级
道路修通了,可路两侧地皮裸露、树木稀疏、少绿缺荫的情况让彭永胜总感觉“缺点啥”。
在得知338省道拓宽改造后,彭永胜立即协调联系,主动承接了省道两侧绿化树木的移植栽种工作。在前期栽种石榴树的基础上,移栽了女贞、樱花、紫薇、紫叶李等,并在树木中间密植小侧柏,统一修剪后,整齐平整的绿化带很快变得“有模有样”。
这时候,省道两侧很有观赏性和经济价值的栾树又引起了彭永胜的注意。该树树龄较长,胸径达到15厘米,但因树木较大,移栽不便、费时又费力。“当时我就想着,如果这么好的树能栽到进村路两侧,肯定很上档次。可路两侧的120余棵杨树,群众不愿意(伐树),可咋办?”
让彭永胜感到意外的是,当村支书侯林川在大喇叭上一番“吆喝”后,3天时间、120余棵杨树被自发清理干净。“一听说是服务队老彭、老崔要种树,俺第一时间就找人卖树了。说实话,跟着他俩干事,肯定是好事,俺就信他们!”53岁的侯福印信心满满地说。
很快,150余棵栾树、60棵塔松“浩浩荡荡”地被他们联合运进村,并在村民的帮助下,2天内补种到位。就这样,10多种树木“齐聚一堂”,叶形花色协调搭配,高低错落有致,形成了鲜明的绿化风格,再加上一大批基础设施的建设完成,西侯楼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化、净化、绿化、美化,村中的交通条件和卫生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善。
“你唱戏、我搭台”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家住西侯楼的付丽丽,是一名广场舞爱好者。晚饭后走在明亮的村内水泥路上,去村委会前的健身广场上跳舞锻炼,已成了她生活中的“必修课”。而在一年前,这些事还没一点“踪影”。“去年这时候,村里黑灯瞎火的,广场上的大舞台还破破烂烂的,平时都不怎么出来遛弯,更别提在广场上跳舞了。”
2019年6月份,彭永胜、崔连波争取政策资金修缮了60多平方米的广场大舞台,把水泥台面换成大理石;彭永胜争取后方单位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捐助资金15万元,在全村更换安装了60盏太阳能板的新式路灯。
路通了,灯亮了,群众文化生活也丰富了。在2019年7月初,崔连波组织后方单位山东艺术学院师生在该村新修大舞台上,送来了以“凝聚乡村精气神,走好文化振兴路”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演出。唢呐独奏《乡音美》拉开了演出的帷幕,经典曲目《穆桂英挂帅》《苏三起解》、吕剧《王小赶脚》、坠琴独奏《夸山东》、京胡与乐队《迎春》等20余个曲目轮番上演。
“俺从头看到尾,三个多小时,俺都这把年纪了,真是第一次听这么多,真好。”年近90岁高龄的侯齐肖激动地说道。
欲问硕果何累累,真抓实干得民心。短短2年内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进村路由“深一脚浅一脚”变成4米宽的平坦水泥路;村内5条主干道全部硬化到位,家家户户通砖路;路灯照亮大街小巷……彭永胜、崔连波用实干的身影、真心的付出,赢得西侯楼村老百姓的好口碑。
经常晨跑的侯卫东,看到街头巷尾干净整洁、绿意盎然,不禁感叹道:俺村能旧貌换新颜,多亏了咱服务队“老彭和老崔”啊。
上一篇:兴产业稳就业,为市场主体提供“税务保障”
下一篇:“一蹴而就”奖上奖活动火热收官 夏日狂欢惊喜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