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新力量传承百年技艺
本报讯(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杰) 近日,一踏进绿树掩映下的鄄城县彭楼镇什李村,便看到一尊“非遗之乡”的石碑立在村头。打着大洪拳的石像与练着马叉的石像立在村中的广场上,像是在给路过的每个人“表演”,也象征着在什李村有着百年历史文化的“技艺”按下了“定格键”,被保留了下来。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之前有十名李姓堂兄弟从山西洪洞县搬迁至此,后经过600余年逐渐繁衍成村,什李村因而得名。
李振红,什李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北狮皮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什李有三宝,一个不能少”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说的“三宝”,指的是大洪拳、狮舞、马叉舞。
“三宝”中,大洪拳传承最久,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狮舞由宋朝时期李开山观看狮子与老虎搏斗,结合当时流行的舞狮动作,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狮舞,而马叉由武器三股钢叉演变而来,由仙女散花、鹞子冲天、大缠等24式动作组成……李振红一边向记者介绍,手里还不停地比划着“招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振红明显地感受到,村里认识“三宝”的人越来越少。“以前,大洪拳、狮舞、马叉舞就是过年过节时表演一下,平时也见不到,再加上前几年,村里的年轻人为了生活都外出打工,对‘三宝’根本不‘感冒’。”这让李振红有些遗憾。
“那你担心‘三宝’会失传吗?”面对记者的问题,李振红笑着说“不怕,我们现在有了新力量。”这份自信,也是来自鄄城县彭楼镇乡村文化振兴的力量。
近年来,彭楼镇利用这些“非遗”资源,聚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开展“守护非遗传承万家”活动。在大洪拳被列为省级“非遗”后,什李村成立了大洪拳分会,马叉舞也被列为市级“非遗”,“三宝”中的另一“宝”——狮舞,其制作狮皮工艺被列为省级“非遗”,这让什李村的“三宝”又“活”了起来。
“我们镇专门成立了非遗志愿服务队,目的就是让更多的群众在了解非遗、提升群众文化认同感的同时,让文化得以传承。”彭楼镇文化站负责人许明瑞告诉记者,为了将“非遗”无缝隙融入群众中,彭楼镇采用“非遗+健身”的模式,让群众在平日的健身锻炼中学习和了解“非遗”。
“‘非遗+健身’模式主要是对马叉和大洪拳的普及和推广,可以让非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广泛传播,在练武的同时加强锻炼,促进全民健康。”许明瑞说,为了让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彭楼镇组织非遗进校园、进讲堂等活动,让学生们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这也为村里的“三宝”引来了新力量。
现在,什李村的“三宝”逐渐火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了解和接触“三宝”。李振红说,自从村里成立了表演队,队员已经涨到36人,其中包括不少年轻人。正值暑假,村里的学生在放假期间做起了“学徒”,一到傍晚,便来到村里的广场上,跟着表演队学习“三宝”,学习北狮皮制作工艺。
“现在跟着我们练的年轻人还有40多名,有了这些年轻力量涌入,作为‘老把式’的我们很高兴。”李振红说,去年,村里人自发组织了一场以大洪拳、狮舞、马叉舞为主的联欢晚会,晚会结束后,三四个年轻小伙找到他,主动要求学“三宝”,这让他看到了传承的希望。
几近傍晚,吃完晚饭的年轻人陆续向广场上聚集。他们在“老把式”的指导下,一招一式地打着洪拳、舞着狮子、练着马叉。“‘非遗’有了新力量,百年技艺有了传承。下一次再来我们村,这些小伙子就可以表演了,而且我相信,会比我们‘耍’得还要好。”李振红笑着说。
上一篇:“中医义诊”走进花李庄
下一篇:菏泽市2020年普通专科高职院校招生咨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