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成武卧化塔:擦亮璀璨“明珠”,留住文明记忆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成武县卧化塔,是鲁西南地区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系第八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菏泽乃至全国建筑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千百年来,它经过了风雨侵蚀、战火洗礼和人为破坏,到2010年前后已经损坏严重。

2016年6月,山东省文物工程公司开始对卧化塔进行修缮。3个月后,卧化塔第一期修缮保护工程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的,是二期环境治理。

经过修缮保护,卧化塔,这颗一度遗落乡野的“明珠”被擦亮了。

一颗遗落乡野的明珠

三伏酷暑,成武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在成武县大田集镇田塔村东侧,一处工地正在施工。围绕一座石质塔式建筑,10余名建筑工人正在铺设青砖、安装围墙铁栅栏。这座石质塔式建筑,东、南、西三面被农作物包围,北临一条柏油路,塔身矮小,但古朴厚重。和灰、扯线、铺砖,建筑工人们一丝不苟、小心翼翼。从工人们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可以看出,这是一处规格较高的历史遗存保护施工现场。

这座石质塔式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卧化塔。鲁西南地区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第八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两张名片可以充分体现出卧化塔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站在塔下,抬头仰望,卧化塔整体呈正四棱锥形,由一块块青石层层干垒而成,虽经千余年风雨剥蚀、战争创伤及人为破坏,至今仍巍然屹立。“卧化塔始建于唐朝初期。底边南北长5.45米,东西长5.04米,高5.82米,占地面积27.46平方米。”成武县博物馆馆长郭立介绍,卧化塔系全青石结构,楼阁式,平面呈方形,由塔刹、塔身、基座三部分组成,原有七层,塔刹两层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被人为毁掉。地面现存五层,高5.82米。底层有塔室,南向,进深1.5米,东西两壁分别有高90厘米、宽56厘米、厚11厘米的造像石一块。基座为四级如意踏步,该塔塔体多由汉墓石匣垒砌而成,每层塔檐均有三层斗拱,斗拱上设有椽,檐顶呈缓坡状,制作精良,层层内收,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大有鬼斧神工之妙。

时间之石,纵然苍老,却蕴含古人无限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卧化塔造型精美,如同一位美人,从残留的容颜,可以窥见它曾经的美丽。它犹如一位智者,沉默不语,却见识过千余年的历史风云变幻。

相比卧化塔这个略显文雅但拗口的名字,附近村民更习惯将这座古塔称为田塔。

采访中,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紧临卧化塔的村子名为田塔村。那么田塔、田塔村又是怎么来的呢?

郭立介绍,卧化塔始建于唐代初期,此处原有规模宏大的庙宇。据明朝天启《巨野县志》记载,寺庙名兴善寺,二十世纪初毁于战火,塔名一度失佚。据《田氏族谱》记载,田氏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迁巨野居住,分支又迁田集东佛塔旁建村,故取村名田塔村,该塔也因此被称作“田塔”。2007年,刻有“卧化塔”字样的青石质柱础出土,该塔由“田塔”、“石塔”正式更名为“卧化塔”。

10余年前,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从业之初,曾经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从卧化塔前经过。记忆中,这座始建于唐初的古塔年久失修、略显破败,塔顶有几根干枯的茅草,在寒风中摇曳,如同一位形容枯槁的老人。采访车疾驰而过,记者与它的初见不过几十秒。后来,听人说这座古塔便是传承1300余年的卧化塔,记者曾经因没有亲近它而遗憾良久。

鲁西南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

“2016年9月,卧化塔一期修缮保护工程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的是二期环境治理。”成武县博物馆馆长郭立介绍。

卧化塔现存高度为7.76米,但我们能看到的却只有5.82米,这是露出地面的高度。因黄河泛滥淤积,卧化塔基座及一层底部被掩埋,掩埋深度为1.94米。环绕古塔,你不得不为古人的建筑智慧倾倒。卧化塔为青石层层干垒而成,每层石块不平及接缝较大处用小石块垫塞。

初看起来,卧化塔的建设有点儿漫不经心,一块块青石看似随意地堆砌,实则别具匠心,塔檐规整地平伸出来,檐下有石刻的斗拱。它历经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像落入凡间的精灵,隐身乡野,与农作物为伴。在那个没有石灰、水泥、钢筋的年代,要想把古塔建得牢固平稳、传承后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卧化塔基座为四级如意踏步,塔身一层上窄下宽,收分明显,南侧塔身底部设有塔室,塔室东西两壁分别有石造像一块,两石造像正面均有佛龛,左右两侧均饰有线刻的海水纹。东壁石造像佛龛内浮雕刻有:一层飞天;二层中间为释迦牟尼,左侧依次为阿难和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右侧依次为迦叶和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座下为二力士,两侧分别有一侍者;三层为11位供养者;四层为15位供养者。佛龛右面竖刻“大唐开元圣神神武皇帝供养”,左面竖刻“大唐开元皇后供养佛时”。


上一篇:全球累计新冠病例超2000万例
下一篇:网红公路游客扎堆“拿命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