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一师一校坚守34年 将110名学生送出大山

每年教师节,都是农加贵最开心的日子,“我教的学生不算多,但大部分都会在这一天给我发短信、发微信,有的还会回学校来看看我,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很满足了!”

农加贵是落松地小学的一名老师,也是这里唯一的一名老师。坐落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大山深处的落松地村,曾经是人们避而远之的“麻风村”,自1986年独闯“大山禁区”以来,农加贵一师一校坚守了34年,将110名学生送出了大山。

“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目光,让我决定留下来!”

7月24日,按照此前跟农加贵老师约定的时间,我们凌晨5点20分从莲城镇出发,驱车前往落松地村。半个小时候后,微微晨光中,落松地小学的校门映入眼帘,农加贵老师也已经站在门口了。

还来不及寒暄,7个小孩就蹦蹦跳跳地窜了进来,不一会儿,教学楼里传出了琅琅书声,农加贵老师一天的教学工作开始了。

天光渐明,我们得以看清落松地小学的全貌,一进校门是篮球场,往里走是一个小花园,再往前是一栋崭新的4层教学楼,后面还有小片的菜园和果园。尽管面积不大,但整座校园整洁干净,花草繁茂,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趁着学生们早读完吃早餐的空档,农加贵跟我们讲起了学校之前的样貌。“现在是样样都有了,刚来的时候别说校园,连教室都没有,是借了一间医务室来上课。”

1986年,读高二的农加贵,因为家贫辍学在家。前途一筹莫展之际,叔叔农春盛带来了“好消息”——有一份代课老师的工作。然而,高兴了没两分钟,农加贵又陷入了愁绪,甚至还平添了一丝恐惧,因为提供岗位的地方,是“那边那个村”。

“那边那个村”,是附近村民对于“麻风村”的别称,在“谈麻色变”的年代,那里无疑是一片禁区。

在叔叔反反复复地劝导后,农加贵决定先去看一看。皮肤病防治站里的医生农炳康告诉农加贵,孩子们都是健康的,不用担心!并送上了一个“秘方”——酒精,“让我上下课都擦擦手消消毒,实在害怕的话也可以兑点水喝到肚子里。”

有了医生给的“秘方”壮胆,农加贵接下了代课老师的工作。然而开学第一天的场景,还是让他害怕到想逃,“当时有12个孩子来上学,8个家长带着他们来,我远远地一看,家长里有跪着走路的、有嘴巴歪的、有眼睛斜的……说实话当时非常害怕,只想掉头就跑。”

然而,上了几堂课后,农加贵改变了主意,“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目光,让我实在迈不开逃跑的步伐,一咬牙就决定留了下来!”

1986年,农加贵成了“那边那个村”建村近30年来的第一个老师,也是第一个愿意进村常驻的“外人”。

“34年来,全村的孩子一个不少,都读过书!”

时间来到1992年,“那边那个村”警戒线拆除,医生撤离。另外一个好消息也接踵而至,村里的第一届小学毕业生,在统考中无一例外,都超过了录取线。“我现在都还记得,最高206分,最低135分,孩子们太争气了!”尽管时隔多年,说起当年的情景,农加贵仍难掩激动。

查到分数后,农加贵又四处奔走,希望外面的学校能够放下成见,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升学的机会。经过多番争取,广南县五中同意在体检合格的前提下,接收农加贵的学生。消息传来,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村民们比过年还高兴!”

欣喜之余,细心的农加贵替学生们想到了一个问题,“入学资料要填家庭住址,总不能填‘那边那个村’吧?”略加思索后,农加贵脑海里出现了一个词——落松,“村子里种了很多花生,我们方言叫落松,它们就像老一辈的村民一样,虽然外表不好看,但内心却很美。”

自此,“那边那个村”有了自己的名字——落松地。而第一批落松地小学的毕业生到外读书,也意味着曾经的“大山禁区”终于迎来了开放和新生。

农加贵的办公室里,放着两大本相册,里面按时间先后顺序,放着历届学生们的毕业照。翻看相册时,我们留意到,在1999年这一页,多出了一张学生们打着伞走在泥泞山路上的照片。

询问之下,农加贵告诉我们,这其实也是整本相册中,他最珍视的一张。那一年,农加贵被调到另外一所学校任教,离开落松地小学时,10多个学生都跟了出来,“农老师,恐怕这次出去以后,我们就再也见不到您了,就让我们把您送到那个学校吧!”

农加贵回忆,那天天气特别不好,一直在下雨,山路泥泞不堪,10多个孩子打着伞、披着雨衣,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送他,“怎么劝都不回去!当时我真的,非常感动……”性格坚韧而豁达的农加贵,采访中说起在落松地小学任教以来遭受的困难、孤独、误解等等,都是轻松地一笑而过,唯独在说起这段经历时,数次哽咽……


上一篇:邻有闺蜜是个宝
下一篇: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体婚礼上,16对新人喜结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