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天堂没有诉讼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孟 欣
9月6日,在巨野县人民法院龙堌矿区人民法庭“程大银法官工作室”内,几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卷宗。程大银的工位一角,绿萝依然翠绿,几份文件整齐地摆在桌面上。
“大银走后的这段时间,我总感觉他没走,好像是下村走访去了,一会就回来。”该法庭庭长杨海岩哽咽道。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8月13日上午8时,在基层工作30年的法官程大银,因积劳成疾罹患胃出血,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牵挂他的亲人、朝夕相处的同事和他深爱的审判事业,年仅56岁。
自1986年参加工作,程大银先后在巨野第一职业中学,张表、王平坊、柳林庭、龙堌等法庭工作,从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到一名优秀的法官,他一直扎根基层,守着清贫,耐着寂寞,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在公正审判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在默默无闻中撑起了一片公平与正义的湛湛青天。
“等我病好了就开庭”
8月7日,周五。程大银在上海读书的二女儿回家了。这天,本来是他和家人一起分享二女儿考取法学研究生喜悦的日子。
今年春节,因受疫情影响,程大银的二女儿没有回家过年,在学校认真备考黑龙江大学的法学研究生。8月初,得知被顺利录取后,女儿要第一时间回到父母身边,分享这份喜悦。
当天,临近下班时间,程大银还和助理陈参参一起探讨着案情。这段时间,手头还有100多件案子,开庭排期满满当当,平时身体瘦弱、加班熬夜、饮食不规律的程大银已连续加班一周了。同事见他经常加班加点工作,都劝他歇歇,程大银却说,案子可不等人,得赶紧办完。疫情期间,龙堌法庭在全市率先利用互联网开庭,程大银吃住在法庭,一碗泡面就是一顿饭,这也为他的胃病埋下了隐患。
和程大银探讨案情的陈参参发现,程大银一边说着案情,一边用拳头顶住胃部,额头上满是豆大的汗珠。陈参参说:“程庭长,要不您先回去休息吧,明天咱再过来处理吧。对了,您二女儿不是今天回来吗?”
程大银这才想起女儿今天从上海回来,下班后便乘班车返回县城。没想到他的这次离开,竟成永诀。
回到家后的程大银,看到好久不见的二女儿,本该笑容满面,可还没跟女儿说上两句话,他便瘫倒在沙发上。在巨野县人民医院住院三天,程大银的病情一直没有好转,始终找不到出血点,便于8月10日转院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8月11日,法庭庭长杨海岩和法官助理陈参参去医院看望他。此时的程大银虽然身上插满胃管、尿管、输血管,但意识还算清醒。他把陈参参叫到床边,用微弱的声音说:“那个教育机构责任纠纷的案子,需要鉴定,别耽误了,赶紧委托出去;明天好像要开庭,通知一下当事人,等我病好了就开;还有20多个农商银行的借款合同案子,你和杨庭长商量,看看怎么通知一下……”走出病房,陈参参的泪水扑簌而下,更想不到程大银法官的生命还剩下最后28个小时。
“要干就干好,要么不干!”
位于巨野县城上海嘉园小区内的一处90平方米的两居室,是程大银在县城的唯一房产。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看到,家中仅有简单的家具,唯一显眼的是一台电脑,这是程大银为了加班审卷,前两年刚买的。
程大银的妻子还没从丧夫之痛中走出来,她含泪表示:“大银是个为了工作不顾家的人,这些年家里家外,更多的是靠我一个人。他忙得很,有时候几天都不回家。”
而为了不让丈夫分心,多年来,其妻独自一人担负起了培育女儿的重担。她知道,不是丈夫不愿意,而是有太多的工作需要他去做。父亲榜样的力量,使孩子从很小就学会了独立,看到法官父亲坐在高高的审判台上,憧憬羡慕的同时也在心里埋下了长大做一名法律人的种子。在程大银的教育和影响下,两个女儿均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且都选择从事法律工作。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程大银所在的龙堌矿区人民法庭位于巨野、郓城、牡丹区和定陶区两县两区交界处,辖区人口逾15万,有新巨龙煤矿、铁雄新沙等大型企业,民间经济活跃,年均受理各类案件700余件,是巨野法院8处派出法庭中收案最多的法庭。巨野县法院员额法官每年平均办案数在200余件,而程大银每年审结各类案件达到400件,几乎是平均数的一倍。不仅办案数量多,经他审理的案子上诉率也很低。今年上半年,程大银审理了200多件案子,没有一起改判的。
“要干就干好,要么不干!”在同事记忆中,程大银经常这样说。因此,程大银也成了巨野法院的“办案标兵”。2015年10月,巨野县人民法院龙堌矿区人民法庭“程大银法官工作室”成立。菏泽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张正智和巨野县委书记王昌华共同为“程大银法官工作室”揭牌,这也是当时菏泽市首家主审法官工作室。
上一篇:我的退休生活因“收藏”更多彩
下一篇:9月开播的四部剧 有你想看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