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此心光明”!成弘夫先生无偿向国家捐赠毕生创作精品画作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胡云华

成弘夫先生这一生,经历过兵荒马乱,也走过山川乡村。沉淀在心里的岁月,推动着他画菏泽的民居、风物与蓬勃朝气,也画古城遗落的记忆,更钟情于远方绵延的山峰和广阔的天地。

因为热爱与执着,他曾用尽全力奔向春天,将汹涌的感情倾诉于画卷,最后,于一个沉寂又坚韧的春天,魂安于故乡,不改沉默与厚重。

行至生命的结尾,成弘夫放下了无力再握住的画笔,叮嘱家人将其画作无偿捐赠给国家,也将毕生的心血与追求托付给了国家。消息传来,闻讯者无不动容,心下怆然。

1 对生活与家乡的热爱,为创作积淀精神财富

“我出生在古城曹州东八里,赵王河畔的大成庄村一个普通的世代为农的家里。”在成弘夫的回忆录里,他这样讲述自己的来处。

20世纪40年代初,物资匮乏、兵荒马乱,年幼的成弘夫与同代人一样,见过贫穷的街道,破败的乡村,战争笼罩下绝望的落日,感受过在生死无常的时代里,一群人长久地望着孤月的悲哀,直面着心底的恐惧。

但是,当他回忆起老菏泽这处承载了他童年的故乡时,记录下来的,却是有趣味、有生机、有着最质朴的烟火气息的乡村风景。

贫穷的乡村,在年幼的成弘夫的眼中,是有着丰收希望的沃土:“包围整个村庄的,是杏树林、柿树林,皆是古树……每当深秋,红叶满林,远远望去,像一片弥天彩云笼罩着这一片热土。树叶落去,成熟了的柿子像小红灯笼一般,密密麻麻挂在枝头,随风摇曳,宛如一幅红色壮丽的画卷……”

热闹的牲口交易集市,农村的庙会,露天搭起来的戏台,老人们敬神上香,小商贩叫卖羊肉汤,小孩子坐在长辈肩头看戏……是他印象里,家乡邻里的物资交流与文化活动,热闹、喧嚣,又总是被生活的苦涩所笼罩——热闹的人群里有被抓现行的盗窃者,赶去祈福的路途中有埋过尸首的土洼,与小伙伴割草、喂牛的庄稼地里,偶遇无药救治的小孩子被草草遮掩处置,饥饿的乞丐,战亡的士兵,夜色里荒野中的隐约磷火……

在最向往“幸福无忧”的年龄,幼年的成弘夫用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感受着环境、四季与生活之间的羁绊,困苦之中,他一直在观察人对自然界的依赖与祈盼。

在那些与“死亡”有关,又承载着庄稼成长希望的田野里,他曾用赤子之心观察、思考着,再回忆起时,言辞间难掩对家乡的敦厚情意:“闫洼这地方,四不靠村、靠店,原是古代黄河决口时冲刷出来的一块地。在港地的西北角稍高一点的地方,有几棵参天大白杨树,即使无风,杨叶也像拍巴掌一样‘哗哗’直响。一到雨季,这闫洼便成了一片海洋,种的庄稼全被淹死了,一年只能收一季小麦,不知何年何月,有人在杨树下盖了一间小庙,祈求泰山奶奶保平安、风调雨顺。”

收获的季节,无学可上的成弘夫就在果林里看守,麦收前后果林里有杏,秋季就有沉甸甸的柿子。从清晨到深夜,他睡在用草搭的菴子里,天光暮色下,他举目所见,皆是成排的灰白果树、喧哗的深绿色树叶、拥挤的黄澄澄的果实。那时,少年成弘夫每天举着一根绑着彩色布条的长杆在林间奔跑,驱赶着觅食、啄果子的鸟群。

这一方小天地里,色彩、生趣、喜悦以及小小的烦恼,是独属于画家成弘夫的年少记忆,令他看过远山风景后,仍对那时的绿树、果林和蓝天念念不忘。

这些思考与感受,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更冲淡了他年幼时对战争和死亡的恐惧,又融合、沉淀下来,为他之后的绘画创作积累了精神财富,陪着他翻山越岭看过世界后,归来时仍满心欢喜,甘居于故土。

2 曲折求学路上,他开始探寻菏泽印记

尽管世代务农,躲不开战乱与贫穷,成弘夫的爷爷却深知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他将自己跟随清末秀才学来的毛笔字,悉心传授给长孙成弘夫,又监督其每天坚持练字。村里的学校办起来时,他又将成弘夫送到严师手下,期望其学有所成,长成有自制力、行事坦荡的人。也是这个时期养成的学习习惯,为成弘夫后来的绘画笔力打下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一心向学的年轻人终于可以安稳地回归校园。成弘夫响应号召,从家里拉来高粱秆支援建教室,但教室建成,却没有可以遮风挡雨的玻璃窗。成弘夫记得,自己在四处漏风的教室里苦学了两年半,中考时,他与同学步行30公里路去考试,找不到住处,就睡在断墙边。

无论天寒地冻还是酷暑骄阳,身处其中的年轻人走在路上时也依然心里有光,高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期待着考入高中,走得更远。


上一篇:变阵用活格德斯 鲁能跨过争2最关键1关
下一篇:文化课作业减下来 体育课作业加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