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扶贫路上幸福多

全心全意为扶贫,习总书记指示牢记心。自从接触贫困户,至今已经五个年头,每年都要三番五次地入户走访,和他们简直亲密无间,情深似海。我们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和他们谈生活,谈社会,使他们对未来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扶贫,使我们走出了学校这个小天地,深入到社会中,深入到百姓中,我们倍感幸福与温馨。

上午八点,我、孟老师和娄老师三人,赶到罗庄村王菜园杨刘氏家。老太太正盖着被子半躺在床上,听到我们来了,忙说:“哎呀,我这该死的人了,你们还惦记着,隔三差五来看我。以前,谁问过我们这些贫困户呀?”“不是我们好,而是咱们习总书记领导得好,他在惦记着咱们每一个人!”“是,是,习总书记好,感谢习总书记!”老太太虽然年岁已高,但是一点儿也不聋,只是有点儿眼花。

我们进入她家的房屋,阴森森的,让人感到心酸,地面潮湿,窗户又小。老太太大小便一般都在屋里,因此臭味扑鼻,尽管我们戴着口罩,从房子里走出之后,还是禁不住一阵阵呕吐,头晕眼花,好像得了大病一样。

她有一个女儿,家中两个孩子,还要接送上学,料理家务,女婿外出打工。我们补充一下上级安排的材料,然后整整齐齐地装在墙上的资料袋里。

我们离开时,老人激动地掉下眼泪,恋恋不舍地说:“你们真好,常来这儿,和我聊聊,我心里就感到高兴。每天我一个人呆在家里,真是心烦意乱,胡思乱想,觉着还不如死了好呢!”“大娘,您不能那样想,您身体硬朗,能活一百多,国家还发高龄工资呢!”我们说。她微笑着回答道:“有你们几个这番话,我一定要活到一百。”说完,我们几个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离开杨刘氏,我们又走进贾玉明家。

妻子一级残疾,贾玉明就像保姆,每天精心照顾。他们无儿无女,都已六十多岁。我们坐在客厅里,他非常热情地向我们倒茶拿烟,然后坐在我们旁边,感激地说:“如果不是党的这些优惠政策,我们夫妻怎能有今天不愁吃不愁喝的幸福生活呢?你看,上级给我们免费盖了新房,安装了自来水,按了路灯,每月还往我们银行卡上打钱,真是做梦也没想到的好事呀!”“是的,还是党的政策好吧,以后可不能再烧香拜佛信教了。”“是,是,我们怎能忘本呢?”他原来信佛信教,我们第一次到他家扶贫,他正跪在地上祈求佛祖给他幸福呢,是我们几次三番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才回心转意。我们把习总书记像工工整整地挂在他家客厅正中间,他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习总书记真是我们这些贫困户的贴心人,我们什么时候都要听习总书记的话,听从党和政府的指挥。”我们谈论着,说笑着,在这整洁清静的庭院里,充满了欢天喜地的笑声。他们恩恩爱爱,虽然没有豪华别墅,没有奔驰宝马,但是有个温暖舒适的家,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

上午十点半,我们又到李玉启家。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院子西南角的两棵石榴树,挂满了一个个红灯笼,有的裂开一道痕迹,露出珍珠玛瑙般的种子,简直就像少女嫣然一笑的皓齿,让人垂涎欲滴。正好,李老头在家,看到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石榴,便看出来我们的心思,于是不假思索地随手拽了几个大的,非让我们尝尝不可。由于成了他家的常客,我们就品尝起来,甜中带酸,而酸中又带着丝丝甜意,细细品味,这种感觉十分惬意,让人回味无穷。还没等我们开口,李老头就打开了话匣子,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着,“这石榴怎么样?这是我年轻时从喀什移栽来的呀!你们都是文化人,据说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的石榴籽,最早就是在喀什生根发芽的,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了……”别说,这老头还真懂得不少呢!我们几个对于他的精彩演讲,啧啧称赞,心悦诚服。

扶贫,开阔了我们的眼界,陶冶了我们的情操。我们向贫困户宣传政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和他们同甘共苦,他们对我们耿耿于怀,我们对他们念念不忘。我扶贫,我骄傲,我自豪,我幸福。


上一篇:高一时的一次大周末,我邀请一个家在边远乡镇的同学去电影院看电影。来到原来电影院的地
下一篇:老虎与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