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杨其分:用藤编“编出”脱贫致富路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艳粉 通讯员 郭晓林

他因幼时患有小儿麻痹症,右腿残疾,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学过医、卖过菜,都未能脱贫。通过手工编织藤椅,他不仅自己脱贫,还带领周边村民一起发家致富——他,就是郓城县郭屯镇邵集村脱贫典型杨其分。

依靠藤编成功脱贫

1月6日,天气寒冷,在郓城县郭屯镇邵集村的扶贫车间内,10多名工人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忙碌着,一根根藤条在他们手中上下穿梭,编织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这些忙碌的手工编织者大都为女性,而站在一旁指导的就是扶贫车间的负责人杨其分。指导完毕,他就回到自己的位置开始编织,其手法娴熟,一根根藤条很快被镶嵌在其他藤条中(上图)。忙碌之余,杨其分向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早年间,杨其分是郓城县郭屯镇邵集村有名的贫困户,妻子智力残疾,没有劳动能力,自己又身患残疾,重活累活都不能干,只能通过种植少量蔬菜到周围集市售卖,收入微乎其微。随着两个孩子的相继出生,加之全靠奶粉喂养、身体不好经常住院,让他感觉力不从心,日子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当时真是对生活没有一点盼头,觉着自己活着就是一个累赘,还欠下10多万元的债。”杨其分回忆道。

2016年,当地扶贫办了解到杨其分的情况后,主动找到他,一方面给其做心理疏导,增强其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积极为其找门路。经过对杨其分个人及家庭情况的详细了解后,当地扶贫办介绍他学习藤编技术。对于当地扶贫办的精心帮扶,杨其分非常感动,也非常珍惜。“刚开始接触藤编时,我感觉很吃力,但为了挣钱养家,再难也要坚持。一把椅子,我编了拆、拆了编,来回不知折腾了多少遍,连续两天三夜的时间,我才琢磨出其中的奥妙。”杨其分说。

很快,凭着自己的刻苦认真,他很快成为一名藤编能手。别人制作一件成品的时间,他能编织两件,而且编出的成品既结实又好看。杨其分靠着自己学来的这门手艺,很快就有了稳定收入,能够负担起孩子的学费、妻子的药费和家庭的其他开支,更是在2016年成功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他带领周边村民一起致富

2017年,郓城县郭屯镇邵集村建成一处扶贫车间,村里开始进行招商宣传,吸引项目入驻。杨其分知道后,主动找到村委要求承租扶贫车间,并诚恳地说:“我干藤编,技术娴熟,而且经过一年多经营,已经积攒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不愁销路。更重要的是,我现在通过藤编已经富起来,这离不开大家当初对我的帮助,我想通过承租扶贫车间,扩大生产规模,把更多的贫困户吸纳进来,让更多人得以脱贫,借以回报大家的恩情。”有感于其诚意,村两委一致同意将扶贫车间租给杨其分,并且将租金部分下调。当地扶贫办在得知杨其分的想法后,也积极为其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就这样,杨其分的扶贫车间很快就运营起来。

“遇到不懂的地方,得问他好几遍,他都是不慌不忙地解答,我们打心眼里佩服他。”对杨其分,车间的工人如此评价。在杨其分的带领下,他们很快都成长为熟练的技工,产品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精,订单也越来越多。现在的邵集村扶贫车间夜间常常灯火通明,十几名工人加班加点才能完成订单。生意的兴隆,自然让大家的腰包越来越鼓,原来一直靠救助的贫困户通过在扶贫车间的辛勤劳作,也都顺利实现了脱贫。


上一篇:脐带血让花样少女告别漫漫求医路重获新生
下一篇:今年年底前建成“15分钟”急救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