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演艺路 见证两夹弦发展史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杰
两夹弦是山东省代表性戏曲剧种,发源及主要分布于山东省鲁西南(今菏泽)地区,是在鲁西南一带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花鼓丁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的,因主要伴奏乐器四弦而得名,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菏泽,有位两夹弦名家,她先跟两夹弦老艺人张秀香学开蒙戏,后随张秀香的女儿黄云芝进专业剧团学艺,她继承两夹弦剧种的传统艺术风格,注重唱功,深入挖掘地方方言的通俗运用,使两夹弦唱词显得生动活泼、朴实亲切,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由她主演的两夹弦《三拉房》《三看御妹》等剧目风靡一时,她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两夹弦代表性传承人李京华。
12岁学艺
见证两夹弦的发展
近日,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见到了李京华,已经82岁的李京华依然精神矍铄。通过她的讲述,记者了解到她的艺术之路以及菏泽两夹弦的发展历史。
1939年,李京华出生在原菏泽县佃户屯乡温堂村。小时候,家里很穷,父母没钱供她读书,李京华就偷偷地跑去学校学习,后来被父亲知道后抓回家中。
“父亲说女孩子上学没用,就不让我继续上学了。当时,张秀香老师就住在离我家大概一百米远的地方。当时,有很多人都在跟她学戏,父亲也把我送到那里开始学两夹弦。”李京华告诉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那时候家里有很多活,为了不耽误学戏,我就白天下地割草,在家做饭时背戏词和练唱,干完活就去张秀香老师家里学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李京华跟张秀香学会了《小二堂》《武家坡》《三拉房》等几出戏。
民国和抗战阶段,因为战争和社会因素,曲艺受到很大影响,两夹弦也是如此。“菏泽当时有菏泽县新艺剧社、巨野县新艺剧团、单县新民剧团三个剧团,人员不到10个人。到了1952年的时候人员多了起来,有将近20人,1959年进京演出后,人员达到60人。”李京华12岁学艺,到现在已经有70年的从艺经历,这70年见证了两夹弦这一剧种的发展史。
初演主角
演艺之路渐入佳境
1951年,李京华随剧社入新成立的“菏泽专区两夹弦剧团”主攻闺门旦、花旦;1954年始饰演两夹弦剧中主角,逐渐成长为两夹弦剧种的名演员之一。
“我学两夹弦的启蒙戏是《三拉房》,这个戏是两夹弦的经典剧目,唱腔属板腔体。剧中新婚燕尔的小媳妇郭素贞因为初婚的小女婿张文生要赴京赶考,为此恋恋不舍,放心不下。于是便出现三送三拉。”李京华告诉记者,虽然《三拉房》是出小戏,但是演好也不容易,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尤其是演戏要投入。
唱念做打基本功是两夹弦的必练之技,手眼身法步是舞台上演出的重要体现。学戏的过程是艰辛的,李京华自觉地弥补缺项,在练唱的同时,她更加勤奋地练习水袖功、扇子功等。由于剧团的演出非常频繁,每天能演两三场戏,为李京华提供了众多舞台实践的机会,她也慢慢成为剧团的主要演员。
李京华扮相秀丽俊美,端庄大方,唱腔优美动听,吐字清晰柔和,曾在几十个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塑造了许多风格迥异的舞台艺术形象。其代表剧目有《三看御妹》《三拉房》《大铁山》《武家坡》《大登殿》《三进士》《站花墙》《双妃泪》《相女婿》《江姐》《骨肉亲情》《红果累累》等。
继承传统
兼收并蓄
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李京华积累了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她继承两夹弦剧种的传统艺术风格,注重唱功,深入挖掘地方方言的通俗运用,使两夹弦唱词显得生动活泼、朴实亲切,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李京华行腔悠扬,自然流畅,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悲不伤美,怒不伤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同时,她注重在演唱上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秀唱腔和表演方式,改革创新了“捻子”“攒子”“坎头橛”等两夹弦曲牌,这些唱腔给人以古而不旧、娇媚而不花哨、高亢而不粗俗,对两夹弦剧种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1954年,在山东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李京华演出传统剧目《站花墙》获得表演三等奖;1956年,在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演出传统剧目《换亲》获表演三等奖,剧目获得一等奖,并由上海唱片公司灌制了唱片;1959年10月,两夹弦剧团在济南演出传统剧目《三拉房》;1979年新编现代剧目《相女婿》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获文化部三等奖,该剧目同时获山东省戏曲汇演演出一等奖。
上世纪80年代,李京华饰演《鸿雁捎书》中的王三姐一角,为了刻画戏中人物,李京华在板式变化和配乐上做了大胆改进。在王三姐写血书一折中,她将弦乐齐奏的音乐背景改为只用琵琶伴奏。李京华在两夹弦唱腔及音乐上的创新,得到剧团领导、同行以及广大观众的好评,有些创新内容被外省两夹弦剧团的演员争相模仿。
退而不休
为两夹弦发挥余热
2009年6月,李京华被国家文化部审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夹弦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上一篇:仨幼童落水,村民破冰水下救人
下一篇: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