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百家讲坛》主讲人菏泽开讲季羡林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胜地逢盛事,佳节迎嘉宾。四月的菏泽,牡丹飘香,生机勃发。在“两会一节”即将举行之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菏泽著名青年学者、北京城市学院教授荣宏君,携新作和藏品在菏泽市图书馆举行《季羡林家书》首发仪式、《季羡林先生》专题讲座,回馈家乡父老,助力菏泽发展。

《季羡林家书》菏泽首发

4月6日上午,菏泽市图书馆一楼报告厅高朋满座。来自北京、上海、济南、河南周口、辽宁大连的嘉宾,市文联、市作协委员代表,以及优秀读者代表共聚一堂,参加《季羡林家书》首发仪式。

荣宏君是从菏泽走出去的青年才俊,近年来在国内文化界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收藏别具一格,以近代文化名人书札为主。他的研究独具特色,以自己收藏的原始资料为依据,发别人所未发,言别人多未言,独辟蹊径,多发新声。他书写的关于徐悲鸿、刘海粟、王世襄、张伯驹、成龙、周笃文、季羡林等大师级人物的专著,都是对自己的收藏材料进行深入研究而成的结果。他作为央视百家讲坛年轻的主讲人,先后讲了张伯驹、郑板桥、苏东坡,无不以选题新颖、故事生动、治学严谨而屡获好评,吸引了众多观众和粉丝,从而奠定了他在文化界的地位。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大家都对《季羡林家书》抱有很高的期待。“《季羡林家书》中选取了季羡林先生的叔父季怡陶,自1948年至1955年致季羡林的十九通家书,这些家书的发现纯属于偶然。”荣宏君首先介绍了《季羡林家书》的创作过程,“这十九通家书是从济南寄往北京的,而且跨越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一特殊时期,里面很详细地描写了济南的风土人情和世事变迁,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七十年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水半城湖”的济南老城。所以这批家书除了展现一位民国文人的日常书写之外,对于研究济南地方志来说,还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荣宏君对季羡林先生一向敬佩有加。季先生生前,荣宏君曾多次登门拜访,请益请教,并与季先生家人多有交往。”菏泽市作协名誉主席、原菏泽学院党委书记张存金在致辞中说,“他收藏季老的书信和资料卡片比较多。曾经写过《季羡林谈佛》,这次又写了《季羡林家书》。他对季老家书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归纳,让人从另一个方面,感受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声有色的季老,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对私密书信时代的美好回忆。”

广大读者通过荣宏君的笔端了解季羡林先生对人生、家国、社会与中外文化的独特见解,感受中国传统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情怀,领略季先生的大师风骨和文人担当,传承和发扬季先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天上午,荣宏君向菏泽市图书馆捐赠图书,为读者代表签名赠书。广大嘉宾、读者在菏泽市图书馆一楼展厅参观了《季羡林家书展》。大家在欣赏尺翰之美的同时,领略大家风范,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季羡林家书,是那个时代他与家人、亲人之间交流沟通的载体,与他的个人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收入书中的这些家书,是过去所有出版过的季羡林文本中未曾见过的原始材料,因而是研究季羡林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在季老去世十多年以后,这些资料得以公开面世,更是非常难得,十分珍贵。”菏泽市作协名誉主席、原菏泽学院党委书记张存金说。

人生四大关口

季羡林先生是学贯中西的文化泰斗,是享誉中外的国学大师,是从齐鲁大地走出去的精英俊彦,令人高山仰止。

“多年前,我曾有幸聆听季羡林先生教诲。季羡林先生多次讲过,人的一生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重要关口,如果能走好这步路、做好选择,那么就会走向成功。”在当日下午举行的《季羡林先生》专题讲座中,荣宏君讲到,“其实,季羡林先生一生中遇到四个重要关口,分别发生在他6岁、18岁、24岁、35岁。这四个关口对他人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季羡林出身贫寒,据说他家是村中最穷的,地无一垄、房无一间,家中长年吃红高粱面饼子,有时候连盐都买不起。直到1917年,6岁的季羡林带着一身泥土气息从鲁西一个最贫穷的乡村,来到省城济南,这便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关口。季羡林刚到济南不久,就被送进了曹家巷一家私塾读书认字。1918年,为了顺应新时代,叔父季怡陶把季羡林又送进新式学堂济南一师附小读书。为了全面培养侄子,在季羡林接受正规教育之外,季怡陶特意为他聘请了一位老先生教习古文,以增强他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另外,叔父还专门为季羡林报了一个英语学习班,让他补习英语,在民国时期就接受双语教育,不得不说季怡陶具有比较超前的眼光。1930年,高中毕业的季羡林,因为英语突出,同时被北大和清华录取,最后季羡林选择了清华大学。


上一篇:我市35所学校入选试点名单
下一篇:梨花争艳满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