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金: 巧手捏出大千世界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杰
面人,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中国民间工艺品。江米人是面塑的一种,曹县江米人是山东省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类,其特点色彩绚丽、艺术造型多样、风格独特,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曹县江米人不仅是一种儿童玩具,还是重要的陈设工艺品及民俗文化用品。2008年,“曹县江米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曹县面人(曹县江米人)传承人王锡金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起源于敬祖仪式
鲁西南的曹县有捏制“江米人”的传统手工技艺,独具特色。每逢年节,大大小小的庙会、集市上,总少不了艺人们捏制江米人的身影。他们用粗糙的双手,瞬间创作出生动逼真、神采飞扬的各种神话人物、祥瑞动物形象。
江米人在山东菏泽曹县青岗集镇、桃源镇、安蔡楼镇等均有广泛流传。其中,青岗集镇手艺人王锡金从年少拜师学艺、走街串巷“跑江湖”谋生,几经起落,较为完整地传承了曹县江米人手工艺的材料工具、工艺技巧、工艺流程和题材内容,作品造型特点鲜明,传习谱系清晰,是山东曹县江米人手工艺的代表人物。刘备、张飞、孙悟空、猪八戒等经典人物在他的手里,呈现出夸张、个性、趣味等形象特点,具有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据曹县江米人传承人王锡金介绍,远古时期,地处黄河流域的鲁西南灾祸频生,人们举行祭天敬祖仪式,祈求风调雨顺,杀猪、牛、羊等祭天,后来演变成用面捏成猪、牛、羊等家畜作为供品。另外,还增加了瓜果、蔬菜等多种样式的蒸馍,并在上面涂上各种颜色进行修饰,曹县江米人即由此而来。
在此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江米人逐渐变成一种日常可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成为一种传承有序、流传广泛的民间手艺。现在艺人们捏制江米人多是直接在和好的面团里揉入颜料,制成各种彩色面团,然后进行捏塑。捏制的形象也由最初的猪、牛、羊等动物扩展到神话人物、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祥禽瑞兽等各种题材。
制作过程灵活多变
制作江米人要用热水和面,将增加黏性的小麦粉以及增加弹性的江米面按一定比例配制好后,掺入一定量防止干裂的防腐剂。配好面后就要“盘面”了,在这个不停揉捏面团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艺人就得在手心打一些黄蜡,防止面粘在手上。面盘好后,即开始配色,把一定量的颜料揉入面团中,反复捏、揉、搓,制成黑、黄、绿、大红、二红、白等颜色各异、等量大小的料面以备使用。
江米人手工技艺制作过程看来不复杂,却也灵活多变,尤其要掌握和面、盘面的火候以及捏、挑、黏、压、装饰等灵活的技艺。在这些过程中,艺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把握和面、盘面的火候、生熟度、弹性、黏度、软硬等规律。
曹县艺人捏制江米人的工具主要有刀子、剪子、梳子、拨子、竹签、平皮梳等,完成一个人物形象,这些工具会交替使用,缺一不可。剪刀主要用来剪出人物造型的手、脚等部位,梳子主要利用它细密的齿压出人物的胡须、脸部皱纹等带有褶皱的纹样。拨子是捏制江米人的主要用具,一般四个为一套,大小不一,最主要的区别是拨子两头的尺寸。对于手工艺人来说,这些工具就是他们挣钱讨生活的依靠,所以艺人们对这些工具都十分爱惜。
曹县江米人的制作工艺细致,艺人需要较高的悟性,作品的好坏全在手上和脑子里。曹县江米人的表现题材基本以戏剧人物为主,还有鸟兽鱼虫等内容。尽管不同题材的人物有不同的服饰、形象特征,其基本工艺流程却并无太大的差异。需要注意的是,人物头部形象的刻画以及形态决定着江米人是否出彩,是否讨人喜爱。因此,艺人也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头部的塑造并注重人物形态的整体韵律。
面临传承危机
在过去,曹县江米人非常流行,当地用俗语“一根扁担两条绳,走遍天涯不受穷”“肩上放上扁担货,走遍九州不挨饿”来形容江米人是曹县手工艺人一项重要副业,江米人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王锡金自15岁开始跟随师父王勤胜学习江米人制作技艺,他既是王勤胜的徒弟,又是他的外甥,两人关系非常融洽。王锡金平时在家务农,农闲时节则随师父挑着扁担走南闯北、走街串巷捏制江米人补贴家用。几十年的生活磨砺,使他掌握了过硬的本领,对各种江米人造型均有独到研究。他的作品多以戏文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现实生活及民俗风情等为题材,制作工艺细致,造型丰满,形态传神,色泽明快,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上一篇: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下月开始办理
下一篇:生态美了 产业旺了 村民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