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药桶去打药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度过的。因为刚实行了责任田,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地里的农活也一下子多了起来,每逢周末和暑假,孩子们必须帮家里人干活。
那时候,还不大兴外出打工,塑料大棚才刚刚起步,农村企业更是没有,农民种的棉花特别多,因为它的收入比粮食高了不少。我们家每年也都种3亩春季和2亩夏季棉花。棉花管理,初期既不能缺苗断垄,又要生长稳健,中期需及时摘除叶枝,整果枝、打棉顶,这样既能保证果枝养分,不使营养流失过多,又促进通风透气,而最重要的是及时喷洒农药。
棉花的整个生长周期,要5遍左右的药物喷洒,目的是防治蚜虫、红蜘蛛和棉铃虫这些害虫,因为有它们,棉花就会生长不旺盛,严重的还会死亡。
打药早晨很早不行,由于夏季露水较多,喷洒的农药会伴着露水顺着叶子滚下来,起不到药物的作用,天气很热也不行,棉田里的高温会使人中暑,有时候还会出现农药中毒的现象,所以,时间最好在早晨7点到11点,下午要到4点以后。
打药首先药物不能乱用,什么药物主治什么害虫。否则,花了钱,费了功夫,还治不了虫害。其次要保证水源。我们的棉田,村前2亩多,在坑里提就行了,村后的要到农用水井去打水。刚开始打水的时候,我掌握不了技巧,只是听大人们说,将拴水桶的绳索来回甩几下,然后猛一松手,桶口冲下,水就灌满了。但操作时,一是面对着离地面有十几米深的井有点儿心怯,二是不专业,怎么甩就是不倒立,而且只进了一小部分水,沉不下去,再甩又比较费力,只能提上来,倒进药桶,再重新放进井打水,要三四次才能灌满一药桶,真是急死人。不过也有蒙准的时候,一下子将水桶灌满了,真是高兴得没法说。后来听二叔说,可以将一小段铁链绑在一侧提手鼻上,慢慢松绳,沉下去的铁链就把桶拉斜了,水就自然灌进去了。还有,就是将绳索上打几个结,这样,往上拽提时,手抓住结,方便用力。二叔的建议真好,一试果然有效,让我一晌多打了一桶药。
刚开始用的喷雾器是一个高80厘米、直径25厘米左右的圆筒,整体有30多斤重。把药勾兑好后,拧紧盖子,放在地上打足气,再背在身后,打开开关,喷嘴“噗”地喷出雾气,打在蚜虫身上,犹如战场的战士端起机枪向敌人扫射一般。等气耗尽,喷出的药液雾面变小了,再放在地上打气,再背起……如此反复,直到喷洒完。对于有力气的壮年人,打的气足,药液就喷洒得快,对于女人或者小孩,打不足气,喷洒就慢,每筒还要多打1-2次气。1988年,家里新买一台背负式喷雾器,这种喷雾器克服了从前喷药打气的不足,可以背在身后,一手压气,一手握杆喷药,不耽误时间,一下子有了享受科技进步的喜悦。
对棉花打药,一个暑假需要3—4遍,一遍需要4、5天,对于有的地块虫害特别严重的还要多加1次,虽然开学的时候,皮肤晒黑了,身体变瘦了,但看到棉苗一天天长大,每棵都健壮,棉桃将果枝压低耷拉着,想到母亲摘棉花的喜悦,当年有一个好的收成,家里的生活又有新的改善,回校学习,还真是有种凯旋的感觉。
上一篇:盐碱地里开出致富花
下一篇:无题的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