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告

下一版>

-- 牡丹晚报 -- 版次:[新闻●广告]

新年俗登场, 浓浓的亲情“虎虎”的年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春节已近,年味在酝酿。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透出的是浓浓的亲情、浓浓的年味。穿新衣戴新帽,挂灯笼贴春联,除夕的年夜饭端上桌,腾腾热气氤氲出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疫情防控,见“屏”如面,鞭炮禁燃,新年俗登场,催生出新的过年形态,呈现出新年新气象。虎虎生威的虎年春节依旧红红火火,年味依旧醇香浓烈。

在传统中

寻找逝去的年味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过年是传统,年味也该从传统中寻找,找回浓浓的年味重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菏泽市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菏泽开发区作家协会主席张文艳说,她多年来致力于菏泽本土文化、民俗的研究和发掘,1月27日,腊月二十五,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

“单纯的过年,不过是个辞旧迎新的时间节点。而过年的习俗却饱含着中国人祭祀、团圆、祈福、喜庆等各种各样的寓意。”张文艳回忆说,“小时候在老家,奶奶说一入腊月就是年,开始准备过年的东西。说是‘腊八、祭灶、年下来到’,而那期盼中的‘年’,来得却很慢很慢。”

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年一岁一团圆。在老辈人的记忆里,菏泽人腊八便吹响了过年“集结号”。从腊八到正月十五,甚至到二月二,菏泽人的年就像房檐上的冰挂,哩哩啦啦不断茬。根据传统习俗,从腊八开始,家庭主妇开始忙年,一切祭祀活动也按部就班地展开了,一些不尊不敬、易亵渎祖宗和神灵的话语便不能说了。在记者的童年记忆中,年馍裂了,不能说“裂”要说“笑”了。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开花”了。

在张文艳看来,“祭灶”是个重大的时间节点。“农历二十三,跟着奶奶‘祭灶’。奶奶先带着孙子孙女们取来高粱秆,将高粱秆的皮和瓤分离,用皮做骨架,用瓤插接起马的形状,说是为老灶爷做的马。”张文艳回忆,“晚饭后,在厨房里为灶王爷摆上供品,口里念叨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供上‘祭灶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一家之主灶王爷在玉帝面前多说好听的话,请灶王爷“二十三日走,初一五更来”,然后“回宫降吉祥”。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齐备了不?”“忙啥样了?”除夕这一天,菏泽人的问候语不约而同地从传统的“吃了不”或洋气的“你好”改变节奏,言语之间,年到了。

而根据老皇历,除夕有时候赶在大年二十九,有时候赶在大年三十。贴春联是除夕当天的“重头戏”,至于时间,在菏泽不同地区有早有晚,有早饭后的有午饭后的。

“按照菏泽人的传统,贴上春联就不能再登门要账了。”除了张贴春联、贴窗花,除夕另外一项重要仪式便是请祖宗回家过年。或兄弟或父子,带上纸钱到故去老人的坟墓前焚烧,便预示着请祖宗回家过年了。

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多数菏泽人安排在除夕中午,也有安排在晚上的。按照传统习惯,家庭成员无论在不在家,都要遵循“一人一座”的传统。“我娘说,除夕煮好的饺子要先给‘近门家’送去,每家一碗,相互送,这一顿饭全家人聚在一起团圆,却可以吃到好多人家的饺子。”张文艳说。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不少地方,除夕晚上还有‘五谷围锅台’‘馍压锅’的习俗。”张文艳说,除夕晚饭后,家庭主妇刷好锅,便在锅里放上两个馒头,然后在锅台上撒上一些粮食,以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大年初一的第一顿饭都是“喝汤”即吃饺子。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

从大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便成为菏泽人过年的主要节奏。“平时不常走动的亲戚,过年要去看望。用篮子或巴斗盛上馍馍和花糕,步行去。”张文艳回忆。而新媳妇回娘家也使得大年初二变得与其他日子不同起来。在大年初二这一天,新女婿被称为“新客(kei)”。在岳父家,新女婿要坐在主桌主宾的位置,并且所使用的碗筷等餐具都是双份的。

初七“捏老鼠嘴”,十五闹花灯

正月初七也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曹县、单县等部分地区有早晨吃饺子的习惯,叫作“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不要危害百姓。

菏泽人还有正月初七送火神的习俗,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曹县桃源花供。据了解,在曹县桃源集,则有一种别具一格的祭祀火神形式——“花供”。“花供”是当地的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消灾祛病特有的祭祀供奉习俗。相传远古时期燧人氏教人钻木取火,使人类以熟食为生。为了纪念他,人们尊称他为“火神”,把农历正月初七定为他的生日,这便是正月初七祭火神的由来。


上一篇:市内景区行 感受菏泽文旅的精彩
下一篇:抖擞精神,向着春天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