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埋首苦心培育,重质量深钻研
谈及自己种植牡丹的经历,赵天龙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初,高中毕业的他来到曹州牡丹园学习牡丹种植技术,并结识了同在该园学习的赵红霞,两人对牡丹种植有着几乎相同的理念和愿景,那就是要将菏泽牡丹发扬光大,让菏泽牡丹花开四季。一同学习的两年间,两人从相遇到相知,最终走在了一起。如今30余年过去,两人在催花牡丹的道路上依旧相互扶持、相互鼓励。
赵天龙的父亲1953年就开始种植牡丹,受家里的影响,再加上赵楼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牡丹,赵天龙一直耳濡目染也就喜欢上了养牡丹。养好一朵花,不仅仅看天意,更需要多年的沉淀作为技术支撑,作为赵楼村牡丹世家的第二十三代传人,赵天龙在祖辈的基础上,又潜心研究了三十余年,才有了现在的成就。
从1995年开始养殖牡丹品种朱砂蕾,到后来银红巧对、肉芙蓉、二乔这些品种,赵天龙始终把牡丹花的品质放在第一位,将钻研牡丹各大品种的催花放在首位,“咱就是农民,没啥别的本事,但是一定要把种植的这些牡丹花培育到最好。”赵天龙说。
“2007年,一位江苏的客户来菏泽考察牡丹,来到赵楼村后,村里的种植户都向他推荐自家种植的牡丹花。当时的天还下着大雪,这个客户头顶着雪脚踩着泥,顺着地头一个棚一个棚地观察。当时我的大棚几乎在最靠后的位置,没想到客户真的把所有的大棚都看了一遍,当看到我的牡丹时说了句‘真没辜负我跑这么远,这才是我想要的牡丹’。随即便签下了合同,把棚里的700余株牡丹全部订下了。”赵天龙回忆道。
在随后的两三年间,这位客户每次来还是先考察一圈,但最终都是选择和赵天龙签下订单。三年后,这位客户感觉他的牡丹品质一直都很好,便不再亲自前来考察,直接让他发货。正是这位客户让他肯定了自己重品质不重数量的想法,能力范围内要做到最好才能让自己培育的牡丹得到认可。
“下一步,我和家人将继续在牡丹品种培育、技艺栽培、插花切花等方面用心钻研,培育出更好的牡丹花,让菏泽的牡丹红遍全中国,香飘全世界。”赵天龙说道。
上一篇:86岁老太十余年腰疼一朝解除
下一篇:30余年埋首花田,让菏泽催花牡丹走得更远